1952年,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三個年頭,整個國家正處在永珍更新、蓬勃發展的階段。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一場意義深遠的變革——土地改革運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著,並即將順利完成,它將徹底改變無數農民的命運,重塑農村的社會結構,為新中國的建設築牢根基。
新中國成立前,封建土地制度在我國延續了兩千多年,佔農村人口極少數的地主、富農,佔有絕大部分土地,而廣大貧苦農民卻只能租種地主的土地,終年勞作,卻依然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悲慘生活。當時的歷史文獻有著這樣的記載:“舊中國之土地,多聚於地主豪紳之手,貧農辛勞終年,所得無幾,飽受剝削,生活困苦不堪,此封建土地制,乃束縛農村生產力發展、致民不聊生之根源也,亟待變革。”土地問題,成為了橫亙在廣大農民走向幸福生活道路上的一座大山,也嚴重阻礙了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深知土地改革的緊迫性與重要性,於1950年6月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正式拉開了土地改革運動的大幕。這場運動旨在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讓廣大農民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
劉福生,三十五歲,是一名土改工作隊隊員,出身於華北地區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自幼便跟隨父母在地主家的田地裡勞作,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天黑了才能回家,可一年到頭,家裡依舊常常揭不開鍋,還時常遭受地主的打罵與欺壓。那刻骨銘心的苦難經歷,讓他對封建土地制度充滿了憤恨,也讓他養成了堅毅、樸實且對農民兄弟有著深厚感情的性格。憑藉著對土地改革的熱情和在村裡較高的威望,他被選拔進入了土改工作隊,肩負起幫助鄉親們翻身做主的重任。
劉福生所在的村子,名叫清平村,和當時許多農村一樣,村裡的土地分配極度不均。地主王財旺家的田產遍佈村子周圍,肥沃的土地一眼望不到邊,而村裡大多數貧苦農民,只能守著自家那幾畝薄田艱難度日,有的甚至根本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只能給地主當長工。
劉福生剛回到村子開展土改工作時,不少鄉親們心裡還犯嘀咕,雖然知道有了新政策,但長期受地主壓迫,大家都害怕這只是一場空歡喜,擔心地主會秋後算賬。
“福生啊,這土地真能分到咱自個兒手裡嗎?咱可鬥不過那王財旺啊,他在村裡橫行霸道這麼多年了。”村裡的劉大爺拉著劉福生的手,滿臉擔憂地說道。
劉福生拍了拍劉大爺的手,眼神堅定地說:“大爺,您放心吧!現在可不是以前了,新中國成立了,毛主席、黨中央下了命令要搞土地改革,就是要把土地分給咱窮苦老百姓,誰也別想再欺負咱們了,這次咱一定能當家做主!”
為了讓鄉親們徹底打消顧慮,劉福生和土改工作隊的同志們先是組織大家學習土地改革的政策法規,逐字逐句地給大家講解,讓大家明白這次土地改革是有法可依、有政府撐腰的。他們在村裡的祠堂裡辦起了夜校,每天晚上,昏暗的油燈下,坐滿了前來聽課的村民,大家都聚精會神地聽著,眼中漸漸燃起了希望的火苗。
在宣傳政策的同時,劉福生他們開始深入調查村裡的土地情況,挨家挨戶地走訪,詳細記錄每家的人口、現有土地數量以及租種土地等情況。這可不是一件輕鬆的活兒,有的村民一開始不敢說實話,怕得罪地主;有的地主則故意隱瞞土地數量,妄圖矇混過關。
劉福生在調查地主王財旺家的土地時,就遇到了不少阻礙。王財旺看到劉福生來了,皮笑肉不笑地說:“福生啊,咱們都是一個村子裡的,抬頭不見低頭見,何必這麼較真呢,我家那點地,你們還能不清楚?”
劉福生可不吃他這一套,嚴肅地說:“王財旺,現在是搞土地改革,一切都得按政策來,你得如實上報你家的土地情況,可別想著耍什麼花樣。”
王財旺見軟的不行,便耍起了橫,威脅道:“哼,你個劉福生,別以為進了什麼工作隊就了不起了,這村裡的事兒,還不是我說了算,你要是敢亂來,小心遭報應!”
劉福生毫不畏懼,他回應道:“我現在代表的是人民政府,是來為鄉親們主持公道的,你要是不配合,那就是和人民政府作對,後果你自己掂量掂量!”
經過一番艱難的調查核實,村裡每家每戶的土地情況終於都摸清楚了。接下來,就是劃分階級成分的關鍵環節了。這需要嚴格按照政策標準,根據土地佔有量、是否剝削他人等因素來判定,容不得半點馬虎。
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