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世紀之交,世界正處於快速發展與變革的浪潮之中。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愈發明顯,各國都在競相發展自身經濟,搶佔科技、資源等領域的制高點。在亞洲,一些新興經濟體嶄露頭角,不斷吸引著國際資本和技術的流入;歐美等發達國家則憑藉著領先的科技和雄厚的資本,進一步鞏固著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優勢地位。
而在國內,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迅速騰飛,憑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國家政策的傾斜以及便利的對外交流條件,發展成果斐然,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廣大的西部地區,儘管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但由於地處內陸、交通不便、生態環境脆弱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人民生活水平與東部地區存在著較大差距。
當時的歷史文獻有著這樣的記載:“庚辰年,世經潮湧,國之東隅興而西陲緩,雖西蘊富源、含文韻,然困於諸因,發展滯後,故西部大開發啟動了,期以均衡發展,振西之興也。”
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縮小東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實現全國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黨中央高瞻遠矚,做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戰略決策,猶如一聲號角,吹響了西部地區大發展的前奏,為這片廣袤土地帶來了新的希望與機遇。
王西進,三十五歲,是一名從東部沿海城市來到西部某貧困縣掛職的幹部。他出身於一個幹部家庭,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氛圍的薰陶,心中懷揣著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的理想。憑藉著紮實的專業知識和積極進取的工作態度,他毅然響應號召,告別了熟悉的家鄉和舒適的生活環境,踏上了西進的征程,希望能憑藉自己的力量為西部的發展添磚加瓦。他性格開朗、熱情,有著很強的親和力,同時又具備堅韌不拔的毅力,面對困難從不輕言放棄,總是想盡辦法去克服。
初到掛職的貧困縣,眼前的景象讓王西進心裡五味雜陳。縣城的街道狹窄且破敗,基礎設施簡陋,很多地方甚至連像樣的路燈都沒有;鄉村裡,大部分村民還住著土坯房,靠著傳統的農耕方式維持生計,孩子們在簡陋的教室裡上課,教學裝置十分匱乏。但這些並沒有讓王西進退縮,反而更加堅定了他要改變這裡面貌的決心。
他先是深入到各個鄉鎮、村莊進行調研,瞭解當地的實際情況,與村民們促膝長談,詢問他們的生活困難和對發展的期望。在調研過程中,他發現當地雖然農業基礎薄弱,但有著適合種植特色農產品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只是缺乏科學的種植技術和銷售渠道。
於是,王西進聯絡了東部的農業專家,邀請他們來到縣裡,為村民們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班,傳授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同時,他自己也跟著專家們一起學習,然後再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村民們講解,鼓勵大家嘗試種植一些新的經濟作物,比如優質的水果品種、中藥材等。
有一次,在推廣種植一種新的蘋果品種時,很多村民都心存疑慮,擔心種不好反而賠了本。一位老村民拉著王西進的手說:“小王啊,咱祖祖輩輩都種的是那些老莊稼,這新玩意兒咱沒試過,萬一收成不好可咋辦呀,咱可經不起折騰啊。”
王西進笑著耐心解釋道:“大爺,您放心,這新品種可是專家們經過考察後覺得咱這兒特別適合種的,而且他們會全程指導咱們,從育苗、施肥到防治病蟲害,都有科學的辦法,只要大家按照要求來,肯定能有好收成,到時候賣出去的價錢可比種普通莊稼高多了呀。”
在他的反覆勸說和專家的指導下,一部分村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開始種植這種新品種蘋果。王西進也沒閒著,他又忙著為將來的銷售找渠道,聯絡了東部的一些水果批發商,還利用網際網路平臺,釋出了當地農產品的資訊,為農產品提前找好了銷路。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第一批新品種蘋果迎來了豐收,由於品質優良,一上市就受到了市場的歡迎,價格也十分可觀。看到收益的村民們紛紛對王西進豎起了大拇指,其他觀望的村民也都心動了,主動要求加入到種植的隊伍中來。
除了發展農業,王西進深知基礎設施建設對於一個地方發展的重要性。他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資金,同時也發動當地群眾,一起參與到修路、修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專案當中。
在修路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比如資金短缺、施工條件惡劣等。有時候因為資金一時沒到位,工程不得不暫停,王西進就四處奔走,協調各方關係,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