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成河。
這一戰,燕軍大獲全勝,繳獲了大量的糧草輜重,士氣大振。而朝廷軍則損失慘重,李景隆帶著殘兵敗將,狼狽地退回了德州。
訊息傳回北平城,百姓們又是一陣喧譁。蘇逸聽聞燕軍得勝,心中憂慮更甚,他想著這戰事怕是一時半會兒停不下來了,往後的日子還不知要怎麼艱難呢。
阿福在旁問道:“師傅,那燕王贏了這一場,往後是不是就要打進京城了呀?”
蘇逸瞪了他一眼,輕聲呵斥道:“莫要胡言亂語,這天下大事,豈是咱們能妄加揣測的,咱且顧好自家的日子吧。”
可這天下大勢,又豈是想躲就能躲開的。隨著燕軍的不斷勝利,朝廷為了補充兵力,開始在各地大肆徵兵,北平城中的青壯年男子,紛紛被徵召入伍,蘇逸的木匠鋪子前,時常能看到夫妻、母子分離的場景,那哭聲、叮囑聲,讓人聽了心裡格外難受。
蘇逸的鄰居家有個小夥子叫石頭,與蘇逸頗為相熟,也被徵了兵。石頭臨走前,來到蘇逸的鋪子,一臉無奈地說:“蘇大哥,我這一去,也不知還能不能回來,我娘就拜託您照應著了。”
蘇逸心中酸澀,拍了拍石頭的肩膀,說道:“兄弟,你放心去吧,我定會照看好大娘的,你在軍中也千萬要小心,保住自己的性命才是。”
石頭紅著眼眶,點點頭,轉身跟著徵兵的隊伍走了,蘇逸望著那遠去的背影,久久無言,心中滿是對這亂世的無奈與嘆息。
在這期間,蘇逸的鋪子生意也越發難做了,一來是城中的青壯年少了許多,沒人幫忙搬運木材等重物;二來百姓們都忙著為戰亂做準備,哪還有心思打造新的傢俱物件。蘇逸只能勉強維持著鋪子的運轉,靠著給一些老主顧修補舊物度日。
而在朝廷那邊,建文帝朱允炆聽聞白溝河兵敗的訊息,心急如焚,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朝堂上,眾人各執一詞,有的主張繼續增兵,與燕軍決一死戰;有的則建議與燕王議和,避免更多的生靈塗炭。
黃子澄上前奏道:“陛下,燕王謀反之心已昭然若揭,此次雖勝了一場,但終究是叛軍,我等當調集各路大軍,合圍燕軍,定能將其剿滅,以正國法。”
方孝孺卻搖頭道:“陛下,燕王此舉打著‘清君側’的名號,頗得一些人心,若一味強攻,恐傷了大明的元氣,不若先派人前去與燕王談判,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勸其退兵,或許還有轉圜的餘地。”
朱允炆坐在龍椅上,眉頭緊鎖,心中猶豫不決,他既想保住自己的皇位,又不願看到大明陷入更深的戰亂之中,一時之間,難以決斷。
再說那燕王朱棣,得勝之後並未懈怠,他深知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要想真正達成“清君側”的目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於是,他一邊整頓軍隊,安撫將士,一邊派人四處打探朝廷的動靜,準備尋找下一次出擊的時機。
在這戰火紛飛的日子裡,蘇逸時常會去城中的寺廟祈福,祈求上蒼能早日平息這場戰亂,讓百姓們重歸安寧。那寺廟裡的香火比往日更加旺盛,前來拜佛求籤的百姓絡繹不絕,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對和平的渴望。
一日,蘇逸在寺廟中遇到了一位老秀才,那老秀才正對著佛像唉聲嘆氣,口中唸唸有詞。蘇逸好奇,上前問道:“老先生,您為何如此長吁短嘆呀?”
老秀才看了他一眼,苦笑道:“唉,老夫一生鑽研學問,本想著能為朝廷效力,可如今這天下大亂,學問又有何用?只盼著哪方能早日勝出,讓這世間恢復太平,也好讓我等能安心做學問啊。”
蘇逸聽了,深有同感,二人便坐在寺廟的臺階上,聊起了當下的局勢,越聊越是感慨,都覺得這亂世之中,百姓的命運就如那風中的浮萍,飄搖不定。
隨著時間的推移,靖難之役依舊在持續,戰火蔓延到了更多的地方,大明的江山處處都透著一股破敗與蕭瑟。農田荒廢,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那景象實在是悽慘至極。
而在同一時期的世界其他國家,亦是各有各的風雲變幻。
在歐洲,法蘭西王國正處於瓦盧瓦王朝時期,國王查理六世在位,可他患有間歇性精神病,導致國家大權時常旁落,貴族們爭權奪利,國內局勢動盪不安。各地時常爆發農民起義,抗議沉重的賦稅和貴族的壓迫,與明朝因靖難之役引發的戰亂不同,法蘭西的動盪更多源於內部的權力紛爭和階層矛盾,百姓們渴望的是減輕負擔、獲得平等的權利,而明朝百姓則盼著這場皇室內部的爭鬥能早日結束,恢復往日的太平。
英格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