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394年,朕坐在這大明的龍椅之上,俯瞰著這萬里江山,心中既有對這太平盛世的期許,又有著諸多操不完的心事兒。這天下看似繁華,可朕深知,隱患常藏於那不易察覺之處,就如那民間盛行的番香番貨,看似不過是些域外之物,卻隱隱有著動搖我大明根本的勢頭,朕思量再三,終是下了那道禁令——禁民間用番香番貨,只盼著能以此護我大明的根基,讓咱這華夏之地能長久昌盛。
《明太祖實錄》記載:“甲寅,禁民間用番香、番貨。先是,上以海外諸夷多詐,絕其往來,唯琉球、真臘、暹羅許入貢。而緣海之人,往往私下諸番,貿易香貨,因誘蠻夷為盜。命禮部嚴禁絕之,敢有私下諸番以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朕看著這記錄在冊的文字,心中滿是凝重,那海外諸夷,心思詭詐,常藉著與民間貿易番香番貨之機,或行那窺探我大明之實,或誘使沿海之民生亂,若不嚴加禁止,日後必成大患吶,而這也為圍繞“1394年 朕禁民間用番香番貨”的故事搭建起了基於史實的框架,讓那段滿是權衡、管制與民間百態的歷史歲月有了清晰可尋的脈絡。
且說在這應天府裡,有個名叫陳福的商人,生得一副精明模樣,平日裡靠著在各地倒騰些貨物,賺些差價,倒也積攢下了一份家業。他走南闖北,見識頗廣,對那番香番貨更是青睞有加,覺得這些來自異域的玩意兒,在大明的市面上那是極為稀罕,只要弄到手,轉手一賣,便能賺得盆滿缽滿。
那一日,陳福剛從海邊的一處城鎮歸來,此次他運氣不錯,透過一些路子,偷偷從海外商人那兒購得了一批上好的番香,心裡正盤算著回到應天府,找幾個相熟的大客戶,把這批貨出手,好狠狠賺上一筆呢。
他哼著小曲兒,走進自家的鋪子,一邊指揮著夥計們卸貨,一邊得意地想著:“此番這香,品質上乘,定能賣個好價錢,到時候再去多進些番貨,這生意啊,是越做越大咯。”
可還沒等他高興太久,街頭便傳來了訊息,說是朝廷下了禁令,從今往後,民間不許再用番香番貨了,若有違反者,那可是要被重罰的呀。
陳福一聽,頓時如遭雷擊,瞪大了眼睛,喃喃自語道:“這……這可如何是好呀,我這剛進的貨,還指望著賺錢呢,怎麼就突然下了這等禁令呢。”
他趕忙叫來身邊的一個夥計,焦急地問道:“你快去打聽打聽,這禁令到底是怎麼回事,嚴不嚴吶,有沒有轉圜的餘地呀。”
那夥計應了一聲,便匆匆跑出去打聽訊息了。
而在朝堂之上,大臣們對這禁令也是議論紛紛。
禮部尚書站出來說道:“陛下,此禁令一下,雖能遏制民間與海外私下貿易番香番貨之舉,可這執行起來,怕是頗有難度呀。那番香番貨在民間已流行了些許時日,不少人靠此謀利,如今要禁,怕是會引起諸多不滿吶。”
朕皺著眉頭說道:“朕又何嘗不知,可那海外諸夷多有不軌之心,借這貿易之名,行那禍亂我大明之實,若不禁止,長此以往,沿海之地不得安寧,我大明根基亦會動搖,再難,這禁令也得執行下去。”
刑部尚書也附和道:“陛下聖明,不過為了確保禁令有效施行,臣以為當嚴定懲處之法,對那些明知故犯者,絕不姑息,如此方能起到震懾作用。”
朕微微點頭,說道:“愛卿所言極是,此事便交由刑部去擬定詳細的懲處條例,務必讓百姓們知曉朝廷禁令的嚴肅性。”
再說那陳福,等夥計回來一打聽,得知這禁令執行得極為嚴格,一旦被發現私藏或販賣番香番貨,那可是要坐牢的,甚至可能會被充軍,他嚇得臉色煞白,額頭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滾落。
“這可咋辦呀,這一庫房的番香,難不成要全扔了不成,那可是我大半的身家啊。”陳福在屋裡來回踱步,心急如焚,卻又想不出個好辦法來。
這時,他的好友王財過來找他,王財也是個商人,同樣被這禁令弄得焦頭爛額。
王財一進門,便哭喪著臉說道:“陳兄啊,你聽說這禁令了吧,可把咱坑苦了呀,我那船上還有好些番貨沒來得及卸呢,這要是被查出來,可就完了呀。”
陳福無奈地嘆了口氣,說道:“我又何嘗不是呢,我這一庫房的番香,正愁沒處處置呢,扔了捨不得,留著又怕被發現,真是左右為難吶。”
兩人正發愁呢,突然,王財眼珠一轉,湊近陳福,壓低聲音說道:“陳兄,我聽說啊,有些偏僻的地方,官府查得沒那麼嚴,咱們要不悄悄把這些貨運到那邊去,偷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