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年輕的工匠實在忍不住了,找到劉福理論:“劉大人,我們幹了這麼多活,工錢為何少了許多,您給個說法呀。”
劉福不屑地看了他一眼,說道:“哼,就你們這手藝,能給你們工錢就不錯了,還嫌少,再囉嗦,以後連這活兒都沒得幹了。”
那工匠氣得滿臉通紅,卻又無可奈何,只能憤憤離去。
劉福還暗中勾結一些負責運輸工程材料的商人,把原本該用的好石料、好木材偷偷換成次品,從中謀取差價。那些商人起初還有些猶豫,劉福便拍著胸脯保證:“怕什麼,這事兒我兜著,上頭哪能查得那麼仔細,咱賺了錢,平分就是。”
在劉福這般胡作非為之下,水利工程的進度雖然看似正常,可質量卻堪憂至極,只是外表看著像模像樣,內裡卻隱患重重。
可這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劉福的惡行漸漸被一些正直的官員察覺了。有一位名叫李大人的御史,為人剛正不阿,聽聞了劉福在水利工程中的種種劣跡,決定暗中調查一番。
李大人先是找來幾個工匠,細細詢問情況,那幾個工匠見終於有人肯為他們做主,便把劉福克扣工錢、偷換材料的事兒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
李大人聽後,眉頭緊皺,怒道:“這等奸佞小人,竟敢如此膽大妄為,壞我朝廷大事,絕不能輕饒。”
隨後,他又派人去查劉福的賬目,這一查,更是發現了他在收稅以及所謂“引薦賢才”等事上的諸多貓膩。
劉福聽聞李大人在調查自己,心裡也有些慌了,可他還是心存僥倖,想著自己做事也算小心,說不定能躲過這一劫呢。
他趕忙去尋平日裡和自己一起撈好處的那些同僚,商量對策。其中一個同僚說道:“劉兄,這事兒怕是不好辦了,那李大人可是出了名的鐵面無私,咱得想個萬全之策才行啊。”
劉福咬咬牙,說道:“實在不行,咱們就往那李大人身上潑髒水,說他誣陷好人,咱再找些人證,看他能奈我何。”
眾人雖覺得這主意有些冒險,可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便點頭同意了。
於是,劉福等人四處散播謠言,說李大人與某些反對朝廷新政的勢力勾結,故意找他們這些辦事的人的茬,想要擾亂朝廷的施政。
一時間,這謠言在京城傳得沸沸揚揚,有些不明真相的官員和百姓,也對李大人產生了懷疑。
李大人得知後,卻絲毫不懼,他拿著收集到的證據,直接上朝堂,向皇帝和眾大臣稟明瞭劉福等人的惡行,並且說道:“陛下,如今新君初即位,正施行諸多利民之政,可這等小人卻從中作梗,若不嚴懲,何以服眾,何以讓朝廷的政令得以順利施行啊。”
英宗聽了,雖年紀尚幼,卻也明白此事的嚴重性,當即下令徹查。太皇太后張氏和“三楊”也都支援嚴懲這些破壞朝廷施政方針的人。
經過一番嚴查,劉福等人的惡行徹底暴露在眾人面前,再也無法狡辯。朝廷最終決定,將劉福革職查辦,沒收其非法所得,還把他投入大牢,讓他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那些被劉福欺壓過的工匠、百姓們聽聞這個訊息,無不拍手稱快,而朝廷的施政方針也得以繼續順利推行,朝著安定民生、穩固社稷的方向穩步邁進。
在這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國家也有著各自新君即位或者政權交替後的施政情況,且與大明英宗即位初施政方針有著諸多關聯與可比之處。
在朝鮮李朝,當時若有新王即位,往往會著重強調對儒家思想的尊崇,以儒家的仁政理念來治理國家。新王會下令修繕孔廟,鼓勵學子們研讀儒家經典,透過科舉選拔人才,同時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鼓勵農業生產,期望以此來穩定國內秩序,獲得百姓的擁戴。這與大明英宗即位時求賢、減賦稅等舉措有相似之處,都是為了鞏固統治、發展民生,不過朝鮮李朝更側重於從文化層面強化儒家思想的影響力,以思想引領來配合施政,體現出不同國家文化背景對施政重點的影響,朝鮮深受中原文化薰陶,儒家思想紮根極深,施政圍繞其展開能更好地凝聚人心。
日本當時處於室町幕府時代向戰國時代過渡階段,各地大名割據,若是有新的大名繼承家業或者掌控領地,施政方針多是先鞏固自身的軍事力量,加強城堡的修築,擴充家臣和武士隊伍,以應對周邊領地的紛爭和潛在的威脅。同時,也會在領地內推行一些利於農業發展的政策,保障糧食供應,畢竟在那戰亂頻繁的時期,軍事和糧食是維持領地穩定的關鍵。與大明英宗即位時著眼於全國層面的求賢、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