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二十年,大明的天下看似繁華昌盛,然那北方的邊患卻如那驅不散的陰霾,始終縈繞在大明的北疆之上。成祖朱棣,這位一生志在開疆拓土、保境安民的雄主,已然三次北征,威震大漠,可那草原上的部落,時而又起了犯邊之心,為了徹底穩固北疆,讓百姓能長享太平,成祖決意發起第四次北征,而這一次,竟與我這小人物有了千絲萬縷的關聯,也由此開啟了一段別樣的故事。
《明史·成祖本紀》記載:“永樂二十年春正月,帝復發北京,親征阿魯臺。三月,車駕次雞鳴山,阿魯臺遁,諸將請追之,帝曰:‘虜非有他計,譬諸狼貪,一得所欲,徙而之他,追之徒勞。’遂止。”短短几句,便道出了此次北征的起始以及途中的一個小插曲,成祖從北京出發親征阿魯臺,大軍行至雞鳴山時,阿魯臺逃竄,諸將欲追,成祖卻有著自己的考量,未予追擊,這便為圍繞“1422年 成祖第四次北征來找我”的故事搭建起了基於史實的框架,讓那段滿是決斷與征戰、關乎大明邊疆安穩的歷史有了清晰可尋的脈絡。
我本是北京城裡一個小小的鐵匠,名喚李鐵牛,生得五大三粗,雙臂有著使不完的力氣,面龐黝黑,透著一股憨厚老實勁兒,濃眉下的一雙眼睛總是透著質樸與真誠。我自幼跟著父親學打鐵的手藝,在這北京城的市井之中,靠著打造些農具、兵器,勉強維持生計。我性子直爽,為人仗義,心裡頭藏不住事兒,見不得別人受苦,平日裡街坊鄰里有個難處,我能幫的定是二話不說就伸手幫忙,可我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竟會被捲入成祖的第四次北征之中,而這一路的經歷,也著實是讓我刻骨銘心,至於其中的曲折,且隨著那歷史的風雲慢慢道來。
那一日,我正在鐵匠鋪裡掄著鐵錘,叮叮噹噹地打著一把鋤頭,火星四濺,熱汗如雨下。這時,一個身著官服的差役模樣的人走了進來,站在鋪子門口,大聲喊道:“李鐵牛可在?”
我停下手中的活兒,抬起頭,疑惑地看著他,應道:“我便是李鐵牛,官爺找我何事?”
那差役上下打量了我一番,說道:“跟我走一趟吧,宮裡有事兒找你,莫要耽擱了。”
我一聽,心裡“咯噔”一下,心裡直犯嘀咕,我一個打鐵的,和宮裡能有啥牽連呀,可又不敢違抗,只得放下手中的活兒,跟著那差役出了門。
一路上,我心裡七上八下的,想著是不是自己犯了啥事兒,可思來想去,也沒覺得自己做過啥不妥的呀。到了宮裡,那差役帶著我在宮院裡七拐八拐的,最後來到了一處偏殿。
殿內,幾位大臣模樣的人正圍著一張桌子在商議著什麼,見我來了,其中一位看著頗為和善的大人問道:“你便是李鐵牛?”
我趕忙躬身行禮,說道:“草民正是李鐵牛,不知大人喚草民來所為何事呀?”
那大人笑著說道:“聽聞你打鐵的手藝不錯,如今聖上要第四次北征,軍中急需打造一批精良的兵器,你可願接下這差事,為大軍效力啊?”
我一聽,原來是這事,心裡頓時鬆了口氣,想著能為大軍出份力,那也是好事,便毫不猶豫地說道:“大人,草民願意,只要能幫上忙,草民定當竭盡全力。”
那大人點點頭,說道:“好,那從今日起,你便留在這宮中的工坊,和其他鐵匠們一同打造兵器,務必保證質量,不可有絲毫懈怠,這可是關乎此次北征成敗的大事啊。”
我應了一聲,便被帶到了宮中的工坊。工坊裡,已經有不少鐵匠在忙碌著了,我進去後,也趕忙找了個位置,開始準備幹活。
起初,一切還算順利,我憑著自己多年的手藝,打造出來的兵器,無論是刀劍的鋒利程度,還是鎧甲的堅固程度,都頗受誇讚。可沒過幾日,麻煩事兒就來了。
工坊裡有個叫張麻子的鐵匠,為人刁鑽刻薄,平日裡就愛佔些小便宜,見我新來,又屢屢被誇獎,心裡就不平衡了,總是想著法子找我的茬兒。
一日,我打好了一把長劍,正準備拿去給監工的大人檢驗,張麻子湊了過來,陰陽怪氣地說:“喲,李鐵牛,你這手藝看著也不咋樣嘛,這劍刃打造得太薄了,到了戰場上,怕是一砍就斷咯。”
我一聽,心裡就不樂意了,瞪了他一眼,說道:“張麻子,你可別亂說,我這劍刃的厚度都是按照規矩來的,哪有你說的那般不堪,不信咱拿去給大人瞧瞧。”
張麻子哼了一聲,說道:“瞧就瞧,要是這劍不合格,看你怎麼交代。”
說著,我倆便拿著劍去找監工大人。那大人接過劍,仔細檢視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