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45章 年 科舉制度實施情況

正統十年,大明朝的天下看似一片祥和,可這祥和之下,卻湧動著無數士子們的期盼與焦慮。科舉,這一關乎著萬千學子前途命運、承載著家族榮耀興衰的選才之道,在這一年依舊如那高懸的明燈,引得無數人趨之若鶩。城鎮鄉間,處處可見埋頭苦讀的書生身影,他們或於陋室之中,青燈黃卷相伴,誦讀經典;或聚於書院之內,與同窗相互切磋,辯經論道,皆盼著能在那科舉場上一展身手,博得個功名,從此光宗耀祖,出將入相。

據《明史·選舉志》記載:“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試。中式者為舉人。次年,以舉人試之京師,曰會試。中式者,天子親策於廷,曰殿試,分一、二、三甲以為名第。洪武三年,詔設科舉,求賢才以佐治理,歷數朝而規制漸備,至正統間,科舉之盛,士子爭赴,文風丕振焉。”寥寥數語,便道出了這科舉制度在當時的實施概況與重要意義。每三年舉行一次大考,先是各地的生員在本省參加鄉試,考中的便成為舉人。次年,舉人再到京師參加會試,中試者便能參加天子親自主持的殿試,分出一、二、三甲來確定名次。自洪武三年下詔開設科舉,旨在招攬賢才輔助治理國家,歷經數朝後,相關的規制越發完備,到了正統年間,科舉愈發興盛,士子們競相奔赴考場,文風也大為振興,也由此為這圍繞“1445年 科舉制度實施情況”的故事搭建起了基於史實的框架,讓那段滿是筆墨書香與士子夢想的歷史有了清晰可依的脈絡。

在江南的一座繁華小城嘉興,住著一位名叫林羽的年輕書生,年方二十有一,生得眉清目秀,氣質儒雅,一襲長衫雖已洗得有些泛白,卻難掩那周身的書卷氣。他自幼便對讀書有著極高的熱忱,聰慧過人,在當地的書院中也是小有名氣,先生們都對他寄予厚望,覺得他日後必能在科舉場上有所建樹。林羽為人忠厚善良,性格中帶著幾分執拗,一旦認定的道理,便會堅持到底,哪怕撞了南牆也不回頭。可這性子在這科舉的漫漫征途中,究竟是福是禍,卻也難以預料,只待命運的車輪緩緩轉動,方能知曉最終結局是好是壞了。

這日,林羽如往常一般在書院中聽先生講學,先生正講著《論語》中的精妙章句,一眾學子皆聽得入神。講完後,先生環顧四周,語重心長地說道:“諸位學子,如今科舉之期漸近,爾等當用心備考,莫要辜負了這大好時光,須知這科舉乃是改變命運、報效國家的絕佳途徑啊。”林羽聽了,心中更是湧起一股豪情,暗暗發誓定要在此次科舉中拔得頭籌。

課後,同窗好友陳軒湊了過來,笑著對林羽說:“林兄,我聽聞此次鄉試的主考官乃是那位以嚴苛著稱的張大人,聽聞他對文章的立意、格律要求極為嚴格,不少學子都為之頭疼呢,你可有應對之法呀?”林羽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後說道:“管他考官如何嚴苛,咱們只需秉持著自己的學識,用心作文章,將那聖賢之道闡釋清楚,想必也能入得了考官的法眼。”陳軒聽了,撓撓頭道:“林兄說得有理,只是我這心裡呀,還是有些沒底呢。”

日子一天天過去,鄉試的日子終於來臨。嘉興城的貢院外人頭攢動,眾多學子懷揣著緊張與期待,等待著入場。林羽也在其中,他深吸一口氣,平復著自己略顯激動的心情,心中默默回顧著那些平日裡爛熟於心的經典語句。

進入考場後,只見那一間間考舍狹小侷促,卻也透著一股莊嚴肅穆的氛圍。林羽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待考官發下考題,便仔細研讀起來。此次的考題是圍繞“仁政”展開論述,林羽心中一喜,這正是他平日裡鑽研頗多的內容,當下便文思泉湧,揮筆疾書起來。

他先是引經據典,闡述了古往今來仁政的重要性,又結合當下的時局,提出了自己對施行仁政的一些見解,文章寫得洋洋灑灑,條理清晰,自己讀來都頗為滿意。待交卷之時,林羽長舒了一口氣,心中對此次鄉試的結果充滿了期待。

鄉試過後,便是漫長的等待。林羽在家中每日依舊刻苦讀書,可心中卻總是惦記著那考試的結果。這日,他正在家中誦讀詩詞,陳軒興沖沖地跑了進來,大聲喊道:“林兄,大喜啊,鄉試的榜單出來了,你我皆中了舉人,你更是名列前茅呢!”林羽一聽,先是一愣,隨後心中大喜,激動得眼眶泛紅,多年的苦讀終於有了回報,自己離那殿試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中了舉人後,林羽在當地一時聲名大噪,鄰里鄉親紛紛前來道賀,家中也是熱鬧非凡。可林羽並未被這喜悅衝昏頭腦,他深知接下來還有更為艱難的會試在等著自己,於是便收拾行囊,準備前往京師備考。

到了京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