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十年,大明的天下在歷經了諸多風雨後,百姓們的日子過得頗為艱難。連年的戰事雖已漸歇,可那戰爭留下的創傷卻還未撫平,農田多有荒廢,百姓們既要忙著重新開墾土地、播種莊稼,又要應付那壓在肩頭沉甸甸的賦稅,實在是苦不堪言。不少人家為了湊齊賦稅,常常是拆東牆補西牆,甚至有些窮苦人家被逼到了賣兒鬻女的境地,整個民間都瀰漫著一股壓抑與無奈的氣息。
據《明史·食貨志》記載:“景泰間,民力凋敝,賦稅繁重,上察其情,遂詔令減免各地賦稅負擔,以蘇民困,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安於農事,期天下漸復繁榮之象。”這般簡短的文字,卻清晰地道出了當時的困境與朝廷的舉措。百姓們不堪重負,朝廷知曉後,下達詔令減免各地賦稅,旨在舒緩百姓的困苦,讓大家能安心從事農業生產,期望天下能慢慢恢復往日的繁榮,也由此為這圍繞著減免各地賦稅負擔的故事搭建起了基於史實的框架,讓那段飽含希望與波折的歷史有了可尋的脈絡。
在杭州城,住著一位名叫林婉兒的年輕女子,年方二十,生得眉清目秀,身姿婀娜,雖是女兒身,卻有著不輸男子的果敢與聰慧。她本是城中一家茶館老闆的女兒,自幼跟著父親在茶館裡幫忙,見多了南來北往的客人,聽遍了世間的奇聞軼事,因而心思頗為活絡,對人情世故也有著自己的一番見解。林婉兒性格直爽,心地善良,還有著些許俏皮勁兒,對那朝堂之上的事兒,原本只是偶爾聽聞,覺得離自己的生活甚遠,可命運的齒輪轉動,卻讓她意外地捲入了這場關乎賦稅減免的大事之中,從此與這關係著萬千百姓生計的事兒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絡。
這日,林婉兒如往常一般在茶館裡幫忙招呼客人,正忙著給一桌客人上茶時,就聽到鄰桌的幾位老者在唉聲嘆氣地談論著賦稅的事兒。一位白鬍子老者皺著眉頭說道:“這賦稅一年比一年重啊,咱這把老骨頭,拼死拼活地在地裡勞作,可到了交賦稅的時候,還是湊不夠數,真不知道往後的日子該咋過喲。”另一位老者也附和道:“是啊,家裡的糧食都快交光了,孩子們都餓得面黃肌瘦的,唉,這日子可太難了。”林婉兒聽著,心中一陣酸楚,她深知百姓們的不易,可自己也只是個普通人家的女子,對此也無能為力,只能默默嘆氣。
回到家中,林婉兒與父親說起了這事,父親也是一臉愁苦,說道:“婉兒啊,如今這賦稅確實是個大難題,咱們茶館的生意也受了影響,客人兜裡沒銀子,哪還有閒錢來喝茶聽書呀,唉,就盼著朝廷能想點辦法,給咱老百姓減減負擔咯。”林婉兒點頭稱是,心中也盼著能有轉機出現。
沒過幾日,杭州城裡便傳開了朝廷要減免各地賦稅負擔的訊息,一時間,百姓們奔走相告,臉上都露出了許久未見的笑容,彷彿壓在心頭的大石頭終於要被挪開了。林婉兒在茶館裡聽到客人們興奮地談論著此事,心中也十分高興,想著這下百姓們的日子總算能好過些了。
可這賦稅減免的事兒,哪有那麼容易就順利落實呢。朝廷的詔令雖然下達了,但具體到各地,還得經過層層官員去執行,而有些官員,平日裡就靠著收稅中飽私囊,一聽說要減免賦稅,心裡那是一萬個不願意。
杭州城的稅吏王富貴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為人貪婪狡詐,仗著自己在衙門裡管著收稅的事兒,平日裡沒少剋扣百姓的錢財。一聽到賦稅要減免的訊息,他便琢磨著怎麼從中作梗,好繼續撈取好處。他召集了手下的幾個小吏,在一處偏僻的酒館裡密謀起來。王富貴皺著眉頭說道:“這朝廷真是的,說減免賦稅就減免賦稅,那咱們的油水可就少了呀,大夥可得想想辦法,不能讓這到手的鴨子飛了。”一個小吏附和道:“大人說得對,可這是朝廷的詔令,咱們能有啥辦法呀?”王富貴眼珠一轉,說道:“哼,辦法總是有的,咱們可以在丈量土地、統計戶數這些事兒上做做手腳,讓百姓們該交的稅還是交那麼多,對外就說按朝廷的旨意辦了,只要咱們做得隱蔽些,誰能知道呢。”眾小吏聽了,雖覺得有些冒險,但一想到能繼續撈錢,便都紛紛點頭同意了。
林婉兒的父親聽說了賦稅減免的訊息後,滿心歡喜地等著能少交點稅,也好給家裡多留些口糧。可到了該交稅的時候,卻發現稅吏算出來的數目和以往並沒有太大差別,他心中疑惑,便去問那王富貴:“王大人,不是說朝廷減免賦稅了嗎?怎麼咱這稅還是這麼多呀?”王富貴眼皮都不抬一下,說道:“你懂什麼呀,朝廷是減免了些,可你家這土地面積、人口情況擺在這裡,該交的還是得交,別在這兒囉嗦了,趕緊交錢去!”林婉兒的父親無奈,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