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行身後的雲海,在徐子嬰的眼中竟剎那間變成了漫天紫氣。
自那朝陽升起的地方而來。
瀰漫了整個他所能見到的世界。
許知行的身形明明就坐在那。
可徐子嬰卻感覺他是立於天地的中央,高如蒼山大嶽。
整個天下在他面前,就好似一處人間曬穀場。
徐子嬰心神跳動難以自制。
實在不敢再看,只能閉上眼,用心傾聽。
這一刻,在徐子嬰的心裡,許知行遠遠不是一位陸地神仙那麼簡單。
他相信,就算是陸地神仙,也絕對不可能會有這般氣象。
......
一篇《道德經》五千多字,對於徐子嬰和張道玄這種天資不俗的人來說,背下來很容易。
但想要理解,卻並不是一日之功。
不過雖然只是淺顯的理解了一些,卻也依舊讓他們有種豁然開朗,如同見到了真知真理一般的感覺。
與此同時,心中的疑慮也隨著越來越多,越來越重。
這也更加讓他們堅定了繼續求索的信念。
而作為傳授者的許知行,同樣獲益匪淺。
俗話說教學相長,傳授他人知識,同樣是對自身所知的一種疏導。
雖然系統將整部《道藏》全都灌輸進了許知行的腦海,但知道和悟道是兩個概念。
這就需要他自身不斷的去參悟。
作為儒道修行君子境的人,自然而然的對於道法會有很多的觸類旁通。
彼此之間相互印證,所以許知行的進步速度遠高於張道玄和徐子嬰兩人。
徐子嬰也不愧是這個世界天定的道門傳承人,往往總會有靈光一閃的悟性,剎那間便明悟了一些晦澀難懂的大道至理。
就這樣,許知行留在了紫陽山。
每日與徐子嬰師徒倆講道,彼此之間,也會相互探討。
更多的時候,是許知行傳授。
畢竟他有系統這個外掛,修行速度自然遠非他人可比。
就這樣,許知行在紫陽山從小滿待到了處暑,度過了三個月的時光。
這三個月來,許知行一共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傳授《道藏》。
第二件,將《道藏》和《醫經》這兩部傳世經典抄錄了下來。
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但誰讓許知行擁有紙上談兵的神通。
君子境的紙上談兵,若只是為了召喚出來抄錄經文,許知行一次性足以召喚幾十位。
等他將所有的內容全部整理成冊,書本足足擺滿了一面書架。
這三個月的授徒和抄錄,對於許知行來說意義並不小於遊歷天下。
這就像是對他自身所知所學的一次整理歸納,讓他的條理更加清晰。
三個月時間過去,他的道法修為自然而然的達到了五品境界。
有他自己的領悟和修行,也有徐子嬰和張道玄對於道法參悟的系統反饋。
速度雖然快,但五品已經是他現在能達到的極限了。
這是基於對道法的理解和參悟而來的。
不僅如此,他的儒道修為也有了不小的進步。
這也是意料之內的事,大道殊途同歸,都旨在參悟天地至理。
對於道法的參悟,同樣也能有助於他儒道修行的提升。
待了三個月,雖然傳道並未結束,但許知行知道,他該走了。
《道藏》《醫經》他已經全都抄錄了下來,留給了他們,留給了紫陽山。
往後的修行,就是他們自己的事了。
七月十九,許知行如往常一樣坐在天台峰頂那塊大石頭上為兩人講道。
沒有任何不同。
但第二天徐子嬰兩人再上峰頂的時候,卻始終不見許知行的身影。
見此兩人便知,許知行走了。
走的沒有絲毫拖沓,一如他的人,明明行走在人間,人間卻好像看不到他的身影。
下了天台峰,徐子嬰師徒心情不免有些失落。
他們開啟了那間許知行住了三個月的房間,剛走進去便感受到一股異樣的氣息。
注意裡也不由自主的被那一排書架吸引。
書架上的書分成了兩個部分。
一部分為《道藏》一百零八冊。
一部分為《醫經》上下兩部。
師徒倆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