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大周京都泰安城內那一場驚豔四方的大戰之後,趙蓁從趙虎那裡得到了宇文清的訊息。
於是便一路北上,直接御劍離開了大周國境。
來到北燕境內後,她卻又捨棄御劍,改為步行,一步步向上都城走去。
或許是為了看一看那個讓她牽掛了那麼多年的人建立的國家究竟是一番什麼模樣。
也或許是想要體會異族他鄉截然不同的風土人情。
但究竟是不是因為離得越近,反而越不敢相見的原因在作祟,恐怕也就只有趙蓁自己知道。
北燕國國土雖然不及大周九州,但也十分遼闊。
南北之距,四五千裡。
從北燕國南境走到上都城,至少也有三千多 裡的路途。
來到這完全不同的異國,趙蓁也算是大開眼界。
這裡的人不像大周,臉上和心理,更為同步。
心中喜怒哀樂,在臉上就能一目瞭然。
北燕國剛剛成立,對於草原來說,這幾乎是一個開天闢地的壯舉。
因為在草原上,還從未有誰建立過如此龐大且系統的國家勢力。
草原上的牧民,一生大多都在追尋水草而居,從未想過有一天,他們能在某一個地方定居不再離開。
北燕國對於草原民族的馴化已經初見成效。
至少在如今的草原人心中,已經有了國家的概念。
已經對北燕這個統治著他們的勢力,有了初步的認可。
畢竟,曾經的草原雖然自由,但卻是一個赤裸裸的弱肉強食的世界。
誰強,誰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牛羊,更多的女人和更廣袤的草場。
弱者,被欺負、被壓迫,甚至被屠殺,也絕對不會有人站出來說一句這種事是不對的。
受了欺負壓迫的人,除了忍,除了認命,沒有任何辦法。
除非你能反過來,成為強者。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雖然本質上看,依舊是強者統治弱者。
但至少在不觸及最高層統治者的利益前提之下,普通百姓和那些曾經的弱者,有了一個可以求助申冤的地方。
律法這個概念,也漸漸植入進了草原民族的心裡。
如今的北燕,再也不是你強就能隨意搶奪他人財物,甚至隨意殺人的地方了。
有刑法約束,大多數人心裡,也開始多了一條紅線。
因此,北燕建國雖然時間不長,但在民間尋常百姓的群裡中,還是擁有不錯的擁護力的。
這一切,自然要歸功於宇文清這位北燕皇帝的廣施仁政。
在經歷了一開始建國初期對那些反抗勢力的血腥鎮壓之後,北燕國一系列國策都體現出了一個字。
‘仁’。
宇文清雖然建立北燕的初衷,是為了讓當初的燕國遺民和朝臣有一個安身立命之地。
為了宇文家‘燕’這個國號能夠繼續流傳。
但他並沒有建立北燕後就撒手不管,而是真正真心實意的想要治理好這個國家。
等北燕國徹底穩定,就算面對虎視眈眈的大周,也不再是可以隨手被捏死的螞蟻之後,宇文清的任務和目標才算是真正完成。
趙蓁從南境走到上都,花了兩個多月。
從一開始進入北燕後那忐忑不安的心態,慢慢轉變成了由衷的讚歎,心想不愧是她的大師兄,做皇帝也能成為一代明君。
到後來,越往北走,她的心卻又開始越來越沉重。
最後來到上都城外,看著那座巍峨的大城,和城裡城外來來往往的百姓,以及那些百姓每每談及光武大帝時那一份發自內心的敬仰和崇拜。
趙蓁的心也徹底跌落到了谷底。
到了上都城後,趙蓁並沒有去見宇文清。
而是直接來到了上都城北面,三座雪山中最高的那一座名為神女峰的山上隱居了起來。
因為在這裡,以她的目力,可以居高臨下看到上都城內那座金碧輝煌的皇城。
就這樣,趙蓁在神女峰隱居練劍,感悟天地大勢,以此來磨礪自身劍道。
或者偶爾將在學堂裡所學的至聖儒學翻出來,寫在她以劍氣開鑿的簡易山洞石壁上,以供研讀揣摩,與自身劍道相互印證。
只有補充物資的時候,她才會從山上下來,進入上都城。
每次買好了東西,便頭也不回的往山上去。
有一次,趙蓁在城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