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全柱,上段村人,今年81歲。
1958年剛剛16歲的趙全柱就參與了龍脖水庫的建設,雖然由於某些特殊原因,不久之後龍脖水庫的建設被叫停。但是十年之後,龍脖水庫的建設再次開工,時年26歲的他再次參與到了建築工程中。
龍脖水庫,建造在洛水支流永昌河的上游,整個水庫從1968年復建後,前後歷時整整十年。
水庫在一片丘陵之間,周圍風景秀麗,山巒起伏,水庫的水清澈見底,為周邊的農田和居民提供著重要的水源。
在水庫北岸的上段村,陳宇一行人找到了一輩子沒離開過上段村的趙全柱。
趙全柱雖然已經年過八十,白髮蒼蒼,臉上佈滿了歲月的痕跡,但眼神卻依然矍鑠。
陪同陳宇他們一起過來的村支書向趙全柱介紹了夏無忌等人。
一聽眼前這些人是從京城來的,原本有些淡然的趙全柱立刻變得拘謹起來。
“老兄弟,咱們年齡也差不多,你也別緊張,就當是咱們老兄弟一起嘮嘮嗑。”
夏無忌揮手將陳宇他們打發開,只留下秦東衡在屋裡。
大家年齡都差不多,說話就方便很多。
當回憶起當年的事情,趙全柱不禁有些唏噓。
“當時那個年代,苦啊……當時政府需要修建水庫,我們這些年輕的勞力就被召集起來,大家都是這裡附近村莊的。那時可沒有現在的那些機器,全靠我們一雙手。我們挖土、搬石頭、築堤壩,每天都累得筋疲力盡。但大家都沒有怨言,我們知道這是為了國家,為了後代。大家齊心協力,不怕苦不怕累,只為了能早日建成水庫,讓莊稼能早點能夠灌溉……”
說起自己年輕的事情,老人這話匣子一開啟,就有點關不住。
好在夏無忌也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對這些事情有著相當的共鳴。
拉了好一會兒的家常,夏無忌這才開口問起了石供桌的事情。
“老趙啊,你還記不記得,當年修水庫的時候,從那邊安國寺拉來了一批石碑?”
趙全柱幾乎沒有多想,立刻就回答道:“記得,怎麼會不記得!我還記得,那天咱們去拉石料,那廟裡的那個和尚……”
1968年秋,龍脖水庫因為石料開採的問題,嚴重拖延了工程進度。
不知道最開始是誰提出的,建設指揮部組織了一些青壯小夥來到了安國寺。
他們是來抬石頭的。
這些所謂的石頭,其實就是安國寺內的那些石碑。
自隋唐以來,安國寺後的碑林裡,便陸續矗立起了一塊塊石碑。大部分的石碑,都是紀念安國寺歷朝歷代高僧的。還有一部分,則是寺志,記錄了每個朝代維護修葺的經過。
這種被處理過的石碑,對建築指揮部來說,無疑是最好的建築材料。
而在安國寺中,這樣的石碑,足足有數百塊!
但是誰也沒想到,在“破四舊”已經發布兩年的情況下,安國寺中竟然還有和尚!
一場對峙開始了。
寺廟中為數不多的幾名老僧,拿著掃把擀麵杖站在了寺廟的庭院中。
“你們不能這樣啊……這些東西可都是寶貝啊……”
一名老僧淚流滿面的朝著眼前的人群喊叫著。
建設指揮部的頭頭站了出來,“這是四舊!是糟粕!是封建主義的殘留!這就是些破石頭!這不是什麼寶貝!”
他從胸口的口袋中拿出一個紅色的小本子,將本子高高舉過頭頂,“這才是我們的無價之寶,而你們,只是封建殘餘!”
他喊叫著,歌唱著,帶著人衝向那幾名老僧,將他們撞倒在地。
老僧們跪伏在地,不斷的喊叫著。沒有一個人多看他們一眼,近百個年輕人跟著衝進了寺廟的後院。
碑林中一塊塊石碑被砸碎、被推倒,又被人綁在扁擔上抬了出去。
三天後,這裡原先密密麻麻的石碑全部不見了,只留下了滿地的空洞和無數的腳印。
“看!這個也是石頭的!”
在撤離的時候,有人發現了一個石供桌。
被千年香火浸潤的石供桌渾身漆黑,看上去不像是石頭的。但現在,這個看上去不像石頭的石供桌,終於還是難逃一劫。
“砸了,抬走!”
指揮部那個頭頭揮了揮手,幾把大鐵錘帶著風聲砸向了石供桌。在一聲聲的敲擊聲中,石供桌開始碎裂,最終變成了一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