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在我們總結毛澤東扼要闡明的有關衝突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以及人類在促成這種積極作用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樣一些觀點時,回顧一下康德的那種目的論區分,也許是有意義的。康德解釋說,人類希望和諧,而自然尋求鬥爭並將人類從懶惰的生活中拯救出來。[88]在現代辯證法的發展過程中,這種自然界之傾向於衝突和人類之不傾向於衝突之間的差異,對於毛澤東和他的前輩們來說,一般是無法接受的,這正像古代原始辯證法思想的奠基者們對此感到無法接受或無法理解一樣。事實上,毛澤東顯然有意地去模糊人類的衝突和自然界的衝突兩者間的區別。對他來說,既然人類的目的最終取決於人類與物質力量的關係,因此,人類之間的衝突,歸根到底可以歸結為自然力量的衝突。這樣一來,毛澤東不僅不同意康德所作的那種區分,而且對康德有關人類心理的觀點,他很可能也要質疑。人類“在本性上”喜歡穩定和和諧、不喜歡衝突的可能性,這是一個社會心理學所研究的問題。在毛澤東的著作中找不到這一假設的明確表達。然而,我們會看到: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的許多原理中,卻以不明確的方式提出,如果讓人們自行其是的話,他們寧願過寧靜的生活,而不希望生活在一種不穩定的不斷衝突的環境中。在康德看來,自然界的衝突是正常的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人類之間的衝突則是反常的。在原則上,毛澤東反對康德的這種觀點,但是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他的這種看法都是不明確的。另一方面,對康德的自然界的衝突是有益的而人類的衝突(除了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外)都是有害的觀點,毛澤東始終持否定態度。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論 衝 突(21)

衝突的永恆性

我們已經看到,在毛澤東早期的哲學著作中,他強調衝突的“絕對性”:“其共性是矛盾存在於一切過程中,並貫串於一切過程的始終,矛盾即是運動,即是事物,即是過程,也即是思想。否認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認了一切。這是共通的通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89]

當我們在下一章裡考察毛澤東的認識論時將會看到,那些被視為普通和永恆真理的任何概念都以某種根本性的方式背離了前面的理論。儘管前後存在明顯的矛盾,但毛澤東還是很有說服力地提出了他的觀點:他堅持認為,矛盾對自然界和社會領域來說都是一種永恆的特性。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衝突的性質———尤其是社會衝突的性質是可以變化的,但衝突本身是不變的。

在這個特殊問題上,如果說毛澤東的看法有什麼變化的話,那就是隨著實踐的發展,他的這種看法變得愈來愈肯定了。到晚年,他對馬克思、列寧、斯大林甚至是他自己早期有關這個問題的論斷都進行了修正,而正是這種修正為他的繼續革命理論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革命是由無產階級完成的,是一種獨一無二的歷史轉折點;革命後實行無產階級專政所帶來的社會變革,將會使階級消亡,從而隨之消滅。最根本的社會和政治矛盾,就是階級矛盾。[90]馬克思只偶爾間接地提到這種無產階級社會的特殊性質,但是這些提法給人留下的印象卻是,這是一種本質上的靜止狀態。馬克思雖然沒有否定無產階級社會里繼續存在衝突,但他也沒有肯定其存在。*

*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反對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空中樓閣”。他們自己是這樣談論這個新社會的:“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2版,第1卷,294頁。在1844年的手稿中,馬克思闡述了他的共產主義社會理想:“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物件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鬥爭的真正解決。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我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主義和烏托邦主義》(《共產主義問題》26∶4,1977年;56~62頁)一文中已討論過馬克思和他的繼承者思想中的空想成分。

在布林什維克革命之前,列寧沒有什麼時間來研究社會主義社會,更沒餘力思索共產主義階段的問題,這是因為,他那時的基本任務是先發動一場社會主義革命。在革命之後,列寧在俄國社會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初期那種充滿活力的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