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8章 滁州西澗

******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詩人描寫的滁州西澗就位於風景秀麗的琅琊山下,萬頃煙波,澹遠浩渺,由於湖面的地勢比較高,它就如同滁州頭上的一盆水。

澗邊的時光特別老,悠悠地從唐宋走來,如同一個長髯飄飄的老人柱著杖,老得走不動了,於是在無人的野渡邊坐下來;

聽聽晚來的潮聲,聽聽枝上的鳥鳴,或許還能聽到醉翁亭那邊,傳來太守醉後的吟哦,那吟哦聲穿過歲月的輕煙,飄散在碧波盪漾的湖面上......

輕輕的風從樹梢上蔚藍的天吹來,拂動野渡過的小草,落在地上是千年的涼。

秦牧對著暖暖的陽光湛然一笑,紅娘子一身紅裝,這次她沒能上戰場,有些鬱悶,便把氣都撒在了山林裡的獵物身上,那紅色的披風如同山邊的一片彩霞在飛掠,馬蹄鏗鏘,百獸驚走。

而且她不走遠,就在秦牧他們飲酒的野渡附近來回馳騁,彷彿是故意不讓秦牧得到安寧。

殊不知,在秦牧眼裡,她也成了一道風景,悠悠紅妝,與天不老。

那畫面很美,美得顧君恩等人不敢看。

秦牧端起酒杯,向顧君恩、喻大猷、金磊、司馬凱幾人邀飲,大家連忙舉杯回敬,唯有琅琊寺住持樂山和尚以茶代酒。

湖上晚來潮急,岸邊松濤陣陣,山頭的積雪被風吹起,如白煙漫舞。幾人就坐在松樹下,享受著冬日的暖陽。

秦牧看了看慈眉善目的樂山和尚,微笑道:“都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本王雖不智,卻更喜歡水多一點。”

樂山和尚心中一動,合什答道:“治世以仁。創世以智,秦王是開基立世之主,樂於水是自然之事。”

秦牧哈哈一笑,再次舉杯道:“社會要發展。民生要富足,離不開智。然無論是佛家還是儒家,都傾向於隱逸山林,誠然,山林間也有溪流,但潺潺細溪,能蘊含多少智慧?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本王看來,大海才是蘊藏了萬般智慧的地方。而儒佛道多侷限於山林之間,視大海為畏程。如此不免有閉門造車之嫌,失之智矣!

鑑真東渡,開日本千年佛學之基。張騫持節,播秦風漢雨三萬裡。然而這些,都成了絕唱。泱泱華夏,自漢唐之後,一直捲縮在山林裡,晨鐘暮鼓,騷首低吟,失之智矣!

本王在江陰時,聽說江陰有位徐霞客。其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風雨虎狼,與長風雲霧為伴,其足跡踏遍九州大地,實為難得一見的奇人,其所寫的遊記。本王正在拜讀,實在是難得的好書,本王正打算自己出資,把此書刊印出來。”

顧君聽了秦牧這番話,頗為感慨地說道:“秦王之苦心。臣能理解,但聖人有云:父母在,不遠遊。侍奉高堂,這是身為人子應盡的孝道。”

“斷章取義!”秦牧毫不客氣地說道。

“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篇,孔子的原語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直白地理解起來,孔子的意思大概是:有父母在家,不應在社會在胡亂廝混,出遠門的話,要有一定的目的和理由。

也就是說孔子並不反對人們遠遊,他反對的是那些毫無目的外出廝混的人。但是這句話經常被閹割,人們只看重前面兩句,於是心安理德地窩在自家的小天小地裡。

“難道諸位不知道這世間有小孝和大孝之分嗎?終日侍奉父母身邊是孝,但那是小孝,如張騫、班定遠之輩,雖未侍奉父母身邊,但為國為民,光耀千古,是為大孝也。”

秦牧說完突然蹙眉深思起來,別小看“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千年來,它對漢人的行為影響之深遠,難以估量。

在儒家所倡導的思想中,百善孝為先。父母在,不遠遊這個觀念,已經被世人作為評判孝與不孝的重要標準。

正是存在父母在不遠游這種觀念,多數漢人成了籬笆裡的小雞,套在車轅上的小馬,留在家園,無所作為。

自己光是從思想上倡導人們走出去舒展胸懷,廣增見識,看來是不夠的。畢竟為人子女,照顧父母確實是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因此,除了大力倡導人們走出去外,或許還應該建立一些比較人性化的制度,用來保障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讓走出去的兒女們少一點後顧之憂。

中國之所以會逐漸落後於西方,關鍵就在於人家走出去了,而中國人沒有走出去。

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