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46章 草原私有化

***

秦牧突然提出要成立一個外交部,並把它提升到與現有的六部平起平坐的高度上,這讓司馬安和李源、楊慎三人都大感意外。

一開始三人都不說話,心中急著消化這個訊息。

他們都是很早就追隨秦牧的老人,深知秦牧雖然年輕,但涉及如此重大的事情時,他絕對不會是一時衝動而貿然決定。

既然秦牧對此謀劃已久,那他們作為近臣,也不會象一般的御史那樣,聞風而動,貿然反對。肯定是要先想清楚其中的利弊,才會作出反應。

養心殿外,秋陽灑了一地,梧桐開始落葉,大片的葉子從窗外飄過,一縷西風來,飛過高高的飛簷角去。

秦牧讓宮女重新沏上雨前龍井,淡淡的茶香瀰漫開來,讓人心肺一清。

李源略作思索後,遲疑地說道:“秦王,此舉等於是自動把各國提升到了與我大秦同等的地位,頗為不妥,作為宗主國,若與各國平起平坐,如此大秦威信不存,何以號令周邊各國?”

秦牧搖頭說道:“本王要成立外交部,並讓其與六部並立,這隻代表大秦對外交的重視,不見得就是提升那些藩屬國的地位;

所有的藩屬國依舊是藩屬國,他們朝拜的禮儀照舊。本王此舉只是為了加強對他們的控制。孫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本王希望,今後大秦對外交往時,能少動些刀兵,更注重於伐謀伐交。

而伐謀與伐交既然比伐兵更重要,就必須有專門的部門來負責謀劃和執行。之前各朝把外交職權分散於禮部、兵部、鴻臚寺這些部司,這明顯是對伐謀與伐交不夠重視,幾個部門沒有統一的決策,沒有高度的效率。最終的後果往往是不得不付諸於武力。

在宋代之前,周邊的狄夷都還處在矇昧的狀態,中原朝廷不重視外交還可以理解。但自從宋代開始,相繼出現的遼、金、元、西夏、朝鮮、日本、安南、大理、滿清等。不管咱們承不承認,他們確實都已形成了國家的概念,不再是傳統意義上那種興也勃然,亡也忽焉的夷狄。

有鑑於此,中原朝廷還秉承以前的外交策略以及態度,這是嚴重的思想滯後。所以今後,大秦一方面仍要謀求宗主國的支配地位;

但另一方面,咱們必須要高度重視外交的事務,不能再一味的把周邊各國以蠻夷視之。要更好地控制他們,就必須要更加重視他們。這是必然的道理。這與大秦繼續謀求宗主國的支配地位也並不衝突,還可以減少伐兵,損耗國力的情形,難道這不是各位大臣希望看到的嗎?”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很多例項可以說明。一個富於謀略的縱橫家,可以輕鬆地避免一場戰爭,同時還能為本國謀得最大的利益。

在那個時代,縱橫家都是各國君主的坐上賓,極其受敬重。

這些縱橫家在後來之所以不受待見,是因為國家統一了,而外部又沒有同等分量的勢力需要到這些縱橫家。此類人物對國家而言。就成了有害無益的群體。

但現在不同了,對待周邊各國,不能再象用以前那種粗暴的方式了,這隻會得不嘗失。比如明朝對日本,清朝對英國,都是外交手段過於粗劣。把原本可以成為貿易伙伴的國家變成了敵人。

秦牧多麼希望大秦也能出幾個象蘇秦、張儀那樣的人物,無須動用大軍,靠外交手腕就能達到目的。這將大大減少外部帶來的危機,減少大秦在戰爭上的虛耗。

“秦王所思所慮,高瞻遠矚。臣深以為然。”楊慎最先表態支援。

加強外交,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戰爭。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對此司馬安與李源自然也明白,特別是現在大秦需要休養生息,能用外交解決外部的威脅,避免過度用兵,這是再好不過。

總體看來,成立外交部,統籌大秦的外交工作,在利無弊,李源與馬司安也沒有理由反對。

當然,要成立如此重要的部門,肯定要放在朝堂上去詳加討論才行。但說服了這些核心重臣,到朝堂上討論時,阻力就會少很多。

接下來,話題又轉回到對蒙古的政策上。

李源說道:“蒙古之所以難派流官治理,關鍵就在於他的流動性。而他們南侵的動機,歸結起來無非也就是兩點,一是其首領的個人意志決定,二是利益驅使,所以要尋求治本之道,也只能從這些方面著手。”

秦牧頷了頷首,呷著茶尋思了一會兒說道:“其實解決遊牧民族流動性的問題,並非完全沒有辦法。”

司馬安三人禁不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