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過營中,盡是一片縞素,不論是普通士兵,還是李過、高一功兩個主將,都還沒從李自成突然暴斃的悲傷和彷徨中擺脫出來。
馬永貞多次與李過、高一功約談,隨後宋獻策也趕到加以勸說,李過與高一功卻難以下定決心歸附秦牧。
二人暗中派人入荊山聯絡高桂英,至此,高桂英才知道丈夫暴斃的訊息,一時悲痛欲絕,數日之後才帶著老營部分人馬來到宜城。
大帳裡,宋獻策對其勸慰道:“皇后娘娘,世間之事,皆有定數,人力難以迴天,還望皇后娘娘節哀順變。”
高桂英畢竟是征戰多年,見慣了生死的人,沒有再象平常女人那樣哭哭啼啼,只是感傷地問道:“皇上可曾下葬?”
宋獻策連忙答道:“回皇后娘娘,皇上的靈柩還停放在大別山靈潭寺中,尚未下葬,秦牧說若是草草下葬,於禮不合,並且.........”
“並且什麼?事到如今,大國師何須吞吞吐吐!”
“回娘娘,秦牧答應,只要皇后娘娘答應歸附,將來可按帝陵的規格下葬.........”
“要是我不答應歸附呢?”
“這.........皇后娘娘,秦牧一向仁義有信,我大順軍退出燕京之時,秦牧主動派人與袁宗第接觸,保證不犯襄陽,袁宗第才得以帶右營人馬北上接應皇上,我軍退守關中之時,秦牧又數派人聯絡皇上,希望兩家共抗胡虜,這其間,秦牧信守諾言,沒有趁人之危奪取襄陽;
關中失守。皇上退至江漢之時,秦牧又無償給我軍提供糧草武器,奈何天意難測。皇上突然駕崩,三軍悲喪。大軍將潰之時,恰逢吳三桂率軍來攻;
大別山十萬老弱婦孺眼看便要慘遭屠戮,又是秦牧及時相救,使十萬婦孺免於劫難;且如今都已轉往湖廣,加以妥善安置;
皇后娘娘,並非臣下等下有心背主,實在是已經窮途末路才不得已而為之啊;
皇后娘娘想必也知道。得民心者得到天下,自從丟失關中根基之地,大順官員幾乎逃光了,人心都散了呀。更何況天地不仁,皇上英年早逝,大順軍心也已散慢,想東山再起談何容易?還望皇后娘娘三思。”
真論起來,秦軍與大順軍之間。除了最初為了爭奪地盤在荊門有過一戰外,秦軍確實沒有什麼地方對不起大順軍的,在大順軍處境艱難的時候,若不是秦軍出手相助,莫說大別山的十萬老弱婦孺難逃劫難。就是她這邊六萬人馬也是難逃一死。
“補之,一功,你們是什麼意見?”
李過默默不言。
高一功遲疑地答道:“皇后娘娘,馬永貞將我軍安置於宜城,北有襄陽堅城,南有荊門、承天險要,而且每次提供給我軍的糧草,只勉強夠吃兩天。”
高一功這話,等於告訴高桂英,咱們根本無路可走。
向東,是難以翻越的大洪山。
向西,是荊山、神農架等荒無人煙的深山老林;
向北,從宜城到襄陽距離百里,等大軍走到襄陽時糧食也吃光了,餓著肚子攻打一萬秦軍防守的襄陽城,想攻下來無異於痴人說夢。
向南,算了吧,還不如直接投降乾脆點。
實際上,秦軍已經吃定他們了,同意歸附,你好我好;不同意,他們立即便要斷糧,接著面臨南北夾擊。
如今每次秦軍送糧來,都會與大順軍將士大肆宣傳秦軍的政策,鼓吹秦軍待遇如何如何的好,讓大順軍士卒很羨慕;
加上雙方剛剛並肩作戰過,多少有些情誼,現在每天吃的也是人家無償援助的糧食,吃人嘴短,拿人手軟,讓幾萬大順軍士卒去攻打秦軍,恐怕很多人不情願。
更重要的一點,當初他們這支偏師負有特殊任務,家眷是由李自成統一帶著撤退的,現在六萬士卒有很多人的家眷也一起被安置到湖廣去了。
宋獻策再勸道:“皇后娘娘,大順實毀於滿清韃子,滿清韃子才是咱們真正的敵人啊,若不是韃子,吳三桂豈是我大順之敵,若不是韃子,皇上何須撤出燕京,又豈會丟掉關中基業?皇后娘娘,欲報此大仇以慰皇上在天之靈,如今唯有依附秦牧,方可達成此願啊。”
歸不歸附秦牧,對於高桂英來說,這確實是個艱難的決擇。
她黯然一嘆道:“我如今不過是一個孤寡婦人,餘生但求能安守皇上陵前便足夠了,補子,一功,你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吧。”
“皇后娘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