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42章 賑災預案

***

歷史上出現的民亂,多數是由災荒引發的。

而象明朝,可以說就是亡於災荒引發的民變。

但細看各朝,幾乎都沒有制定過完善的賑災預案。

宋代有一些措施,比如一但發生大災,就把災民中的青壯招作廂軍。把青壯招走了,剩下些老弱婦孺就算發生民變,也很易鎮壓。

但事實證明,這一招並不高明。

首先,把青壯招走了,會降低災民的自救能力,讓災情變得更加嚴重。

二來,會讓軍隊越來越臃腫。宋代的“冗兵”一直是困擾朝廷的首要問題,軍費支出,通常佔到歲入的六成以上,高峰時,年軍費支出超過七千萬貫。相當於明初近二十年的歲入。

所以,宋代這種做法絕對效仿不得。而明代亡於災荒引發民亂,那一幕幕慘烈的畫面猶歷歷在目,大家回想起來還心有慼慼焉。

今日秦牧提出賑災預案,在坐的大臣不但覺得必要,而且認為是刻不容緩。

戶部右侍郎楊超首先說道:“陛下,一但發生災情,首先要解決無疑災民的吃飯問題,只要不飯死人,災民就很容易疏導控制。

而以往地方發生災情後,按程式先得上報朝廷,由朝廷確認災情後,再由戶部撥發賑災錢糧,如此層層上報,不但費時良久,耽誤了賑災時間。而且各層官員容易相互推諉,大災之下又起*。

有鑑於此,臣建議在各省設立常平倉。具體選址不一定在省城,最好是處於一省中心的州縣。或者根據實際情況。設在各省災情多發地區附近。如此,一個發生災情,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賑災糧發放到災民手上。

常平倉的資金,可從各省每年的兩稅中截留相應的稅收作為專用款項。豐年儘量收糧。避免穀賤傷農。荒年則出糶,抑平糧價,穩定市場。遇到災情發生,則全力賑災。”

秦牧聽了,轉而問道:“諸位大臣以為如何?”

司馬安答道:“陛下,具體施行起來。恐怕會遇到不少問題。首先,各省出產不一樣,比如甘肅、寧夏、遼東三省,目前主要是以放牧為主,農耕的民眾比較少。糧食產出有限。如果設定常平倉,從何處購糧儲存需要考慮。

再者,多災省份,往往每年稅收也是比較少的,那麼能截留的款項也就少,這就需要根據各省的實際情況,相應調高截留款的比例,否則糧儲不足。便形同虛設。

而象江南這些地方,稅收多,糧產豐。民生富足,百姓抗災能力比較強,發生災荒的機率也比較小,截留的稅收比較要減小。

最後便是常平倉的管理,按楊侍郎所說,豐年購糧、荒年出糶。災年賑濟,錢糧的流動性大。極容易滋生營私舞弊的行為。若不能有效監管,設立常平倉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成為藏汙納垢的地方。”

“不錯。”秦牧頻頻頷首道,“再好的的政策,關鍵都是要落到實處,並且得長期有效加以監管才行。”

楊超接著說道:“陛下,臣以為各省常平倉,可由戶部派員前往負責日常管理,也可以在朝中另設一部門垂直管理。各省布政使、按察使、以及常平倉所在地的官員負有日常監督之責。

一但哪個省的常平倉出現重大的營私舞弊行為,不但涉事官員問罪,包管朝中負責常平倉事務的主官,以及各省負有監督責任的官員,一併要問責;

發生災荒之時,由當地主官根據災情的輕重,向當地的常平倉報請撥糧,而管理常平倉的官員則反過來,對當地官員的賑災情況進行監督,防止地方官員侵吞賑災錢糧。”

秦牧不動聲色地問道:“若是當地官員與管理常平倉的官員沆瀣一氣呢?”

“這.........”楊超一時不知如何作答。

秦牧這一問,絕非故意刁難,在坐的大臣心知肚明,發生這種事情可能性不但有,而且機率非常高。

歷來賑災錢糧最容易被侵吞的原因,一是賑災款項通常比較大,二是發生災情時,情況緊急,混亂,難以統計具體發放了多少賑災錢糧,事後也難以調查。

因此貪不貪主要靠賑災官員的良心;

而在金錢面前,良心這東西是最靠不住的。

地方官員為了多撈一點,上報災情時往往會把災情成倍地誇大,更堪者,沒有災情,也敢謊報災情。這種事情歷朝歷代已經屢見不鮮。

這樣的事情之所以屢屢出現,主要還是行政構架存在問題,歷代的地方行政構架都差不多,權力過於集中,且缺少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