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實的歷史
尊重歷史是我講述這段歷史的重要原則,本書大量素材都來自於《二十五史》中的《梁書》和《魏書》。《梁書》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兩代人辛勤撰寫完成,姚察,字伯審,南朝吳興武康(今浙江杭州西北)人,先後在梁、陳、隋三朝做官,參與修史工作。隋文帝開皇九年,他奉詔撰《梁書》。姚察在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去世,臨終告誡兒子姚思廉一定要續成其志。姚思廉繼承父親遺志,終於在父親遺稿基礎上,於唐朝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修成《梁書》,並由唐朝名臣魏徵作總論。
《魏書》的作者生於公元505年,幾乎與楊忠同齡,字伯起,鉅鹿下曲陽(河北晉縣西)人,歷仕北魏、東魏、北齊三朝。他十五歲顯露才華,二十六歲遷散騎侍郎,典起居注,並修國史,兼中書侍郎。魏國滅亡後,於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他受命撰魏史。魏收僅用三年多時間,就撰成《魏書》一百三十篇,其中帝紀十四篇,列傳九十六篇,志二十篇。
魏收和姚察與小說的主人公生活在一個時代,甚至與他們交往緊密,《魏書》和《梁書》是最佳的歷史原料。不過,《魏書》和《梁書》借鑑司馬遷為歷史人物立傳的寫法,不容易與小說內容對照。《資治通鑑》是司馬光在古人歷記載基礎上,歷時十九年編纂出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鉅著,考證嚴密,文筆優美。《資治通鑑》、《魏書》和《梁書》是幫助大家瞭解這段錯綜複雜歷史的最佳借鑑。
即便如此,三部史書僅能夠恢復當時真實的歷史的極小部分,那些偉大英雄們的言談舉止、表情、內心活動、情感和愛情都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只能依靠小說的虛構。為了幫助大家分辨哪些是真實的歷史,哪些是基於歷史的合理虛構,我將《資治通鑑》中的相關記載作為附錄,結合《魏書》和《梁書》加以點評,便於大家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更希望這種方法不至於誤導讀者,給予歷史所必須的尊重。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一百四十九卷(公元五一九年,梁天監十八年,北魏神龜二年)
初,燕郡太守高湖奔魏,其子謐為侍御史,坐法徙懷朔鎮,世居北邊,遂習鮮卑之俗。謐孫歡,沉深有大志,家貧,執役在平城,富人婁氏女見而奇之,遂嫁焉。始有馬,得給鎮為函使,至洛陽,見張彝之死,還家,傾貲以結客。或問其故,歡曰:“宿衛相帥焚大臣之第,朝廷懼其亂而不問,為政如此,事可知矣,財物豈可常守邪!”歡與懷朔省事雲中司馬子如、秀容劉貴、中山賈顯智、戶曹史咸陽孫騰、外兵史懷朔侯景、獄掾善無尉景、廣寧蔡俊特相友善,並以任俠雄於鄉里。
2007年八月,我搭著計程車從內蒙古包頭出發,一路打聽,在土路上顛簸十幾裡,才在固陽縣北三十五公里,一個叫做春庫侖的小村子邊找到懷朔鎮的遺址。一千五百多年的歲月抹去了古懷朔鎮的全部痕跡,只有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土坡,遺留在大青山腳下。
懷朔鎮遺址白牆下居住著三戶村民,帶著孩童玩耍的婦女告訴我,他們以前打井時就在這片土地下挖出許多半米高的銅佛像,因此來了很多考古專家,才知道這裡曾經是歷史上出了兩個皇帝的風水寶地。當地人將侯景也當成皇帝,這也沒有錯,侯景確實稱帝了。回包頭的路上路過秦長城,這裡應該就是蒙恬”卻匈奴七百里”的遺蹟吧?不得不佩服猛人秦始皇。
魏晉南北朝極重門第,高氏是渤海豪門大族,由於高齊帝室的攀附,渤海高氏的譜系顯得疑點頗多。高慶為高歡五世祖,是十六國時期慕容垂後燕司空,其子高泰為吏部尚書,高泰子高湖為燕郡太守,可見高家與慕容氏政權有著密切的關係。高湖自燕郡率三千戶降魏之後,子嗣多無默默無聞,高歡託言為高湖之後,讓人難以查證。
按照《北齊書》記載,“神武生而皇妣韓氏殂,養於同產姊婿鎮獄隊尉景家。神武既累世北邊,故習其俗,遂同鮮卑。”高歡生長在鮮卑姐夫尉景家裡,又娶鮮卑女婁昭君,即便真是渤海高氏漢人之後,也可以說是徹底鮮卑化了。
魏累世強盛,東夷西域貢獻不絕,又立互市以致南貨,至是府庫盈溢。胡太后嘗幸絹藏,命王公嬪主從行者百餘人各自負絹,稱力取之,少者不減百餘匹。尚書令、儀同三司李崇,章武王融,負絹過重,顛仆於地,崇傷腰,融損足。太后奪其絹,使空出,時人笑之。融,太洛之子也。侍中崔光止取兩匹,太后怪其少;對曰:“臣兩手唯堪兩匹。”眾皆愧之。時宗室外戚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