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8部分

提防邏些城裡有人鋌而走險。

給桑朵這麼一牽制,吐蕃王廷只能派出少許騎兵增援,命令各路阻截,同時來攘外必先安內,麴薩若親自到那曲督軍,試圖早早解決桑朵。

但唐軍深入吐蕃境內訊息已然傳出,桑朵老到之極,即與麴薩若纏戰,讓他想速勝的希望成為泡影。

而唐軍則在步步深入!(未完待續。)

第四四六節 天路

因著此番攻略吐蕃的安排,主帥韋晞象個先鋒般跑在了部隊前列,唐軍副帥李謹行反倒象個主帥的樣子,統帥大部隊後行,他的部隊浩浩蕩蕩,有騎兵、步兵、工程兵和民夫,人數達到三十二萬之多,不久加上了歸降的吐蕃人,人馬眾多,聲勢浩大。

趕著前軍的屁股,眼巴巴地望著前軍越走越遠,最終連影子都看不到了。

好在騎傳始終通暢,並且路上沒有見過大股唐軍敗陣的蹤跡,讓李謹行放得下心,遂專心從事以下諸事:

清剿前軍沒來得及清掃吐蕃人;

他的部隊越走越少,沿途設下營壘、補給點;

從事一項偉大的事業,修路!

修建的主要是土路,部分是水泥路,還有水泥橋。

為什麼是土路居多呢?

因為唐蕃古道有它的先天優勢如下:

一、所在的青藏高原,地勢平緩,施工比較容易;

講起來古人不傻,在高原上千百條路徑找到並走出了唐蕃古道,所過雖是原始無人煙的草地,但地方異常平坦,拔海高度甚高則有之,而峻拔的山形卻不多見。

歸納為:緩緩上高度,平平走征途,逐漸上升的道路,並沒有險峻的大起大落,青藏線上的高山不多,較多平坦的道路,沒有跌宕起伏的感覺,容易適應。

只要你適應了高原反應,其實,青藏線不難走,也不難打!

之前薛仁貴不知啊,結果打得一塌糊塗。

韋晞卻知難而進,長期組織軍隊進行高原反應適應訓練,結果吐蕃人眼睜睜地看著唐軍生龍活虎般衝來,高原上的氣候似乎對唐軍無甚影響,不由得看傻了眼。

一定程度上竟成為了吐蕃人投降唐人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吐蕃人感到沮喪:天時地利都不在他們這邊了。

二、所經地區的黃河源以上,也在長江三大源流的上部,河水較淺,易於徒涉,也易於修橋;

三、高寒風大、無大雪封山之憂;

風雪雖然凌厲,但由於地勢平整,風吹過去,雪被吹走,不存積雪。

沒有積雪,就不會有融水侵蝕路面,使得道路長久。

四、冰凍層厚、無塌方和翻漿之患;

是的,土地堅硬,許多道路百年不變,所建道路踏實。

五、氣候寒冷無雪崩,也無冰川流動和泥石流等情況。

六、道路本身已經成形,稍作修整,因為吐蕃人就沿著這條道路,奔赴進攻唐朝或者與唐朝通商、交流。

它的麻煩在於,線路漫長,物資運輸和後勤補給不易。

起初,李謹行按照計劃,預計動用五萬工程兵,十五萬之多的民夫,計劃中甚至準備死上一半人。

但很快發現了實際遠超預期,所到如入無人之處,吐蕃人不知道是不是被主帥韋晞施展了魔法,居然,不來打唐軍!

歡迎唐軍、擁護唐軍。

結果一問,這帶的吐蕃人許多都是論欽陵的擁躉,唐軍打著為他報仇的旗號,那些吐蕃人支援唐軍。

再有,道路境況異常的好走,超乎想象。

李謹行當機立斷!

將後勤力量減少一半,步兵也減少三萬!

多出來的牛馬羊駱駝照帶,如此出征唐軍的保障更加有力。

三萬工程兵作為修路主力,帶有充足的牛馬羊駱駝、糧草藥品、鐵鍬、十字鎬等工具,還有水泥!

他們一邊勘探,一路修路,下定決心,排除萬難,早日把路修到邏些。

這條道路,按韋大將軍的說法,那就是天路!

築路大軍雲集,聽文工團(文工團在戰爭時期確實很有用處)的三位女歌手唱起了《天路》: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場,看那神鷹披著那霞光……

李謹行聽過這首歌,有所觸動,親自抓起了築路業務,這麼做他是聰明的,仗都給韋晞打去了,那李謹行能給征戰留下什麼呢?

那就是修築天路!

他們的修路是平整道路,建築邊沿,設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