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斷他的羽翼!
郭待舉是實務官,國朝從來都是這樣,做官不做事就沒錯,做多錯多,找出錯誤,不是問題。
御史彈劾宰相?
任何時候都是壯舉,這次由一個叫做劉秉恩的御史完成這一擊,此人名不經傳,卻膽氣粗壯,為御史時稱御史手握天憲,若不能動搖山嶽,震懾朝堂,乾脆不任職也!
然後他來了個動搖山嶽!
八月初一是大朝,百官彙集,向來屬於禮儀姓質的朝會。並沒有多少大事情會放在這個朝會上處理,不想出了御史出班彈劾宰相的奇事。
“韋作威作福,軍中只知憚韋威權,不復知有太后和陛下,此為大唐軍隊?亦是私軍耶?萬一有事,還能為太后與陛下分憂嗎?
郭待舉雖為相公,權柄沉重,卻不顧聖恩,不講仁義道德,不問事非曲直,只知諂事韋,為虎作倀,何能再坐勳位!”
劉秉恩高聲讀誦手上的奏摺,將郭待舉拎出來拿出來痛加叱罵。
郭待舉不得不出班,無法自辯,唯有靜聽劉秉恩的彈劾。
先是人參公雞,再就事論事,將韋攻打契丹之事拿來狂加指責,韋好大喜功,殺人盈野,乃當世白起!
而郭待舉則不加阻止,一味迎合,阿諛奉承,心目中還有太后,還有陛下!
劉秉恩聲震大殿,百官真個兒給他震懾了!
諸人之中,武則天與郭待舉最為沉靜,兩人臉色平常,而皇帝坐立不安,他還是頭一回感受到這麼勐烈的“炮火”,雖說不是衝著他來,但名義上是他的大朝,御史大鬧朝堂,痛罵宰相,傳出去他的臉往哪擱!
官員中有的人同仇敵愾,有的人則面有憂色,肯定有人面有喜色。
中書令裴炎覺得過火了,有什麼事情可以提,但不應該此時提,不合出了一聲道:“韋攻契丹之事朝廷已有明斷此事……”
等的就是你!
劉秉恩眼睛大亮,聲音更高:“前有裴中書令殺降(突厥),今有韋大將軍擅殺(契丹),可謂一時瑜亮!”
可不可以不提這壺!
裴炎那個後悔啊,早知道裴行儉死得早,也就不要理會他咋的了。(裴行儉降服突厥人,裴炎嫉妒,不管裴行儉答應突厥人的投降後免死,堅持把投降的突厥貴酋通通殺了,從而背上不仁義和失信的名聲)
類比罵過,劉秉恩進一步直斥裴炎尸位素餐,與郭待舉沆瀣一氣,只知曲逢駙馬與公主(太平公主躺槍),上不知報答聖恩,下難為百官表率,豈可統領百官!
裴炎陰沉著臉,而百官佩服萬分,不管今天結果如何,這劉秉恩連攻韋、郭待舉與裴炎三個權貴,一舉成名天下知。
這位御史罵罵咧咧,總算給出了一些乾貨,那就是先前郭待舉對韋大行方便之門之事,此為舊帳,新帳則是郭待舉出身許州穎川(河南許昌),他作為同中書門下三品管戶部,在撥款給地方的時候,關照家鄉,給多了。
其實,這樣的事情司空見慣,戶部高官撥錢下達地方,又不入自己的錢包,真不是個事。
但給放大了,那就是個事。
劉秉恩講完,嘩啦一聲跑出來十多個御史一起跪著同奏,聲勢足足,這大朝會給他們攪成了什麼樣!
不可能把這麼多御史處置,武則天說道:“對御史檢舉之事,著裴卿領銜,會同大理寺、刑部、御史臺到戶部調查……”
“稟太后殿下,不必查了,此確為真事,臣有罪!”郭待舉認了。
這麼大的朝會上,任哪個當政者都得考慮影響,況且,還有其它緣由,郭待舉遂罷相職,左遷為太子李成器的左庶子。
三天後,唐軍前線大敗的訊息傳來,上萬人的損失,訊息如疾風般地吹來,一時間朝廷都懵懂了:韋居然敗了?
震驚、痛惜,卻有人高興!
“我就沒說錯嘛!”劉秉恩得意忘形地道,追加彈劾。
郭待舉因為是韋的舉主,先受牽連,被貶官至營州,限一天後即刻離京!
他匆促離京,除了太平公主給他準備了豐厚的程儀之外,幾乎沒有人送行,悲慘無比。
因為大家收到風聲,形勢變了!
朝堂最新訊息是武承嗣官拜同中書門下三品(拜相),補了郭待舉的缺。
原來如此!
舊的不去,新的怎麼來!
武則天正要提撥武家人,郭待舉撞在槍口上,算他倒黴。
御史們狂笑,武承嗣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