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子龍也是依舊義正言辭的拒絕了安王,只是說願意為大明,守好北疆,不使武林動盪。
這兩樣,前面是他那河套參將的身份所致,後一個,卻是他武林盟主的身份。顯然有這兩個重任在肩,子龍也已經不想再去做太多了。
安王聽得子龍的意向之後,也是不置可否的輕輕一嘆,然後也就不再多說這件事,轉而與子龍聊起劉瑾來了。
其實就內心而言,安王也是支援子龍取代正德,成為當今皇帝的。只是子龍不願,以安王對子龍的瞭解,這個也是勉強不得,當下只得作罷。
兩人回到大營之後,就召集了眾人,把這次與楊一清會談的摘要,都是大略的說了一下。
眾人聽得朝廷這邊已經拖住了劉瑾,不使他重新回來掌握大軍,不禁都是鬆了一口氣。平心而論,不論是姜漢、何錦這樣的軍中宿將,還是古笑天、歐陽勁、馬風月這些武林人士,都不想與大明的軍隊,做殊死較量。
不論輸贏,都是大明的實力受損,這些人雖然地位、身份各不相同,可這其中道理,都是明白的很。
如今劉瑾被拖住,不能返回這裡指揮朝廷大軍,自己這支起義軍與朝廷大軍的戰鬥的可能性,自然也是低了許多。
而且聽安王與子龍所言,只要多多收集劉瑾的罪證,最終一起呈報朝廷,就能雙管齊下,徹底給劉瑾定下罪名,極大的可能扳倒劉瑾。
一時間,眾人群情激昂,一個個都是建言獻策,述說劉瑾可能的罪證,以及如何去找尋這些罪證。
安王見得眾人如此,知道劉瑾倒行逆施,實是毫無人緣,既然如此,索性就把收集劉瑾罪證的事,都交給眾人去做了。
姜漢拍著胸牌保證,說是劉瑾不但藐視邊軍,還侵吞了邊軍的軍餉,如今劉瑾已經顯出傾頹之勢,他卻可以去找各路邊軍收集證據,儘快呈報過來。
古笑天也是開口建言,說劉瑾在江湖一直有所圖謀,雖然上次狀告劉瑾控制武林的罪名失敗,但是古笑天還是願意出面,號召江湖之上受過劉瑾逼迫的武林人士出面。
有他二人領頭,其他人也是洋洋灑灑,倍說劉瑾的不是來。
子龍與安王在上面見著,發現不多時,這裡就已經羅列了數之不清的劉瑾罪名,當下二人也是高興不已,對視一眼之後,責令眾人分頭前去取證。
眾人得了命令,也都是歡天喜地的離了中軍大帳,去各處收集劉瑾的罪證了。這一次眾人也是鐵了心,不扳倒劉瑾,誓不罷休!
就這樣,子龍與安王端坐西岸大營,不是談武論道,就是切磋武藝,要麼就是訓練三軍,等待著眾人的歸來。
兩日過後,不想眾人大多還沒有歸來,就聽得有探馬回報,說是西面有大股軍隊,正迤邐而來。
本來愜意無比的子龍與安王卻都是聞言一陣奇怪,這西面就是寧夏的大後方,怎麼會有大股軍隊前來呢?
當下安王責令探馬,前去探明清楚,並且為了以防萬一,還責令麾下將士,做好了一定的警戒。
不料這邊命令剛剛準備下下去,那邊的探馬就又來回報,說是寧夏的起義軍副總兵官,兼寧夏鎮守的朱執,領著大軍押運糧草,來此增援起義軍主力的戰事。
安王一聽,卻也是頗為奇怪,蓋因他從頭到尾,都未曾對寧夏發出求援的命令,以及這押運糧草的命令,這朱執如此行事,實是有些逾越了本分了。
只是這其中的疑惑,安王也沒有對子龍說。
畢竟朱執再如何,也是安王的世子,在安王百年之後,還接任安王的王位。
當下安王只得命令三軍放下警備,留下子龍謹守大營,自己卻帶著阿牛等一眾親衛,出了大營,前去迎接朱執。
子龍在聽得那西來的大軍是寧夏朱執的人馬,也是一陣疑惑,只是他卻不知道這其中的問題,還以為安王的糧草有所不濟,才叫朱執押運糧草來了。
見得安王下令,他也是沒有多想,只是讓安王小心之後,就在大營內,繼續與三軍將士混在一起。
這些日子來,這三軍將士,無論是河套的遊騎,還是寧夏的起義軍,已經都與子龍極為熟稔,子龍也時不時的把一些粗淺、實用的江湖武功,教授給他們,贏得了這些刀口裡舔血的將士一致的擁戴。
另一邊,安王帶著一眾侍衛,快馬加鞭,堪堪離大營不到五里,就見得前方旌旗遮天蔽日,一彪雄偉的人馬,在一名白衣銀甲的年輕將領帶領下,一路向這邊行來。
許是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