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同的少數民族地區,有些地方是中國軍隊幾十年所沒有去過的地方。

不論你對紅軍有什麼看法,對他們的政治立場有什麼看法(在這方面有很多辯論的餘地!),但是不能不承認他們的長征是軍事史上最偉大的業績之一。在亞洲,只有蒙古人曾經超過它,而在過去三個世紀中從來沒有發生過類似的舉國武裝大遷移,也許除了驚人的土爾扈特部的遷徙以外,對此斯文·赫定在他的著作《帝都熱河》一書曾有記述。與此相比,漢尼拔經過阿爾卑斯山的行軍看上去像一場假日遠足。另外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比較是拿破崙從莫斯科的潰敗,但當時他的大軍已完全潰不成軍,軍心渙散。

紅軍的西北長征,無疑是一場戰略撤退,但不能說是潰退,因為紅軍終於到達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無損,其軍心士氣和政治意志的堅強顯然一如往昔。共產黨人認為,而且顯然也這麼相信,他們是在向抗日前線進軍,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這幫助他們把原來可能是軍心渙散的潰退變成一場精神抖擻的勝利進軍。進軍到戰略要地西北去,無疑是他們大戰役的第二個基本原因,他們正確地預見到這個地區要對中、日、蘇的當前命運將起決定性的作用。後來的歷史證明,他們強調這個原因是完全對的。這種宣傳上的巧妙手法必須看成是傑出的政治戰略。在很大程度上,這是造成英勇長征得以勝利結束的原因。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次大規模的轉移是歷史上最盛大的武裝巡迴宣傳。紅軍經過的省份有二億多人民。在戰鬥的間隙,他們每佔一個城鎮,就召開群眾大會,舉行戲劇演出,重“徵”富人,解放許多“奴隸”(其中有些參加了紅軍),宣傳“自由、平等、民主”,沒收“賣國賊”(官僚、地主、稅吏)的財產,把他們的財產分配給窮人。現在有千百萬的農民看到了紅軍,聽到了他們講話,不再感到害怕了。紅軍解釋了土地革命的目的,他們的抗日政策。他們武裝了千千萬萬的農民,留下幹部來訓練游擊隊,使南京軍隊從此疲於奔命。在漫長的艱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萬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萬的人——農民、學徒、奴隸、國民黨逃兵、工人、一切赤貧如洗的人們——參加進來充實了行列。

總有一天有人會把這部激動人心的遠征史詩全部卸下來。在此之前,我得繼續寫我的報道,因為我們現在已經寫到紅軍在西北的會師。我把毛澤東主席關於這一六千英里的長征的舊體詩附在這裡作為尾聲,他是一個既能領導遠征又能寫詩的叛逆: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①《長征記》,一軍團編(一九三六年八月預旺堡)。

第六篇

紅星在西北

陝西蘇區:開創時期

在江西、福建、湖南的共產黨人於一九二七年起逐步建立起他們反對南京的根據地的時候,中國其他各地到處都出現了紅軍。其中最大的一個地方是鄂豫皖蘇區,佔了長江中游這三個盛產大米的省份的很大一部分地區,人口有二百多萬。那裡的紅軍開始是由徐海東指揮的,後來徐向前來領導,徐向前是黃埔軍校一期生,在國民黨軍隊中當過上校,是廣州公社的老戰士。

在他們西北方向的遠遠的山區裡,另外一個黃埔軍校生劉志丹當時正在為目前陝西、甘肅、寧夏的蘇區打基礎。劉志丹是個現代俠盜羅賓漢,對有錢人懷有山區人民的一貫仇恨。在窮人中間,他的名字帶來了希望,可是在地主和老財中間,他成了懲奸除惡的天鞭。

這個亂世的豪傑生於陝西北部群山環抱的保安,是個中農的兒子。他到榆林去上中學,榆林位於長城南面,是陝西同蒙古商隊進行興旺貿易的中心。劉志丹離開榆林以後就進了廣州的黃埔軍校,一九二六年在那裡結業,就成了一個共產黨員和國民黨軍隊的青年軍官。他隨軍北伐到了漢口,國共分裂時他正好在那裡。

一九二七年南京政變後,他逃脫了“清洗”,在上海為黨做秘密工作。一九二八年回到故鄉陝西省,恢復了同當時在馮玉祥的國民軍中的以前的一些同志的聯絡。第二年他在陝西南部領導了一次農民起義。起義發生的地點就在最近西北事變中南京轟炸機轟炸了東北軍先鋒部隊、造成了很大損失的華縣附近。他的起義雖遭血腥鎮壓,陝西省的第一批遊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