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部分

隊),在湟水谷地進行屯墾,估計可開墾的土地有二千頃之多,這樣可以為國家節省大筆開支,並省卻轉運的艱難;並修驛站郵亭,築橋樑,在軍事要衝之處派軍駐守。先零羌被壓逼至貧瘠的山區,羌人習性悍勇無比,容易用計謀瓦解,而難以重兵粉碎。《孫子兵法》雲:百戰而百勝,非善之善者也;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所以高明的將領,擊敗敵人,並不損傷自己的實力,以謀略取勝為上策,以力戰取勝只是下策。”

宣帝劉詢在從善如流方面,可以稱為千古楷模。

他沒有輕易否決趙充國的建議,但是仍有幾點疑慮,於是皇帝再次致書趙充國:“如果依將軍的計劃,羌虜幾時可以誅滅?戰爭何時可以結束?請你回答這樣問題。”

趙充國再奏:“羌人雖然在風俗習慣上與漢人不同,但是避害趨利是人之常情。現在羌人已經喪失了水草茂盛的土地,逃遁到貧瘠荒寒之地,骨肉心離,人有叛志。到現在為止,前來投降的羌人已經有一萬又七百人,羌人內部崩潰瓦解指日可待,戰爭將在幾個月內結束。”

宣帝劉詢讀完趙充國的奏章,以為寫得有些含糊,再次致書老將軍:“將軍所說:‘戰爭將在幾個月內結束’,是指今年冬天呢?還是其他時間?請將軍慎重考慮一下,如果羌人得知漢軍撤回騎兵,只留下步兵屯墾,那麼他們將會集結兵力,對屯墾部隊進行攻擊,並且殺掠人民,將軍將如何應付?”

史書留下大量趙充國與宣帝劉詢的往返書信,這使我們得以深入理解趙充國高超的戰略機謀以及一心為國的完美人格。同樣,皇帝劉詢也表現出一位君王的大度、耐心、善於納諫,不愧是西漢最英明的君王之一。

趙充國再次答覆皇帝:“《孫子兵法》說:‘多算勝,少算不勝’,先零羌的精銳部隊,現在所剩下的不過七八千人罷了,因為沒有肥沃的土地,先零部落只得分散在各個山區,忍飢挨餓,前來歸附投降者絡繹不絕。老臣認為先零羌的覆滅,最遲在明天春季。

至於騎兵撤退後,羌人會不會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呢?老臣認為絕無可能。我們屯墾計程車兵人數仍在一萬人以上,這些都是精銳的部隊,而在未來三個月內,天氣嚴寒,羌人缺乏牧草,他們的馬匹羸弱不堪,如何能組織起強大的騎兵呢?即便勉強組建起來,羸弱的馬匹又如何跋山涉水來向漢軍挑戰呢?老臣認為,先零羌可不攻自破,就地瓦解。”

宣帝劉詢覺得趙充國說的有道理,然而辛武賢等堅決的主戰派力主出擊,也有道理,宣帝難以決定,最後乾脆雙管齊下:趙充國的部隊留守湟水谷地屯墾,強弩將軍許延壽、破羌將軍辛武賢、趙充國兒子中郎將趙卬,兵分三路,各自率自進擊先零羌。

漢軍一路勢如破竹。

強弩將軍許延壽這一路大軍降服先零羌四千人。

破羌將軍辛武賢斬殺先零羌二千人。

中郎將趙卬斬殺俘虜先零羌二千多人。

而靜守在湟水地區進行屯田的趙充國兵團,在這段時間內,不動用一刀一槍,自動跑上門來投降的羌人達五千人之多。

此時,在朝廷中支援趙充國的大臣也越來越多。剛開始趙充國上書皇帝時,劉詢便把老將軍的奏章交給各位大臣討論,最開始趙充國的支援率很低,只有三成左右,隨著趙充國的戰略構想越來越明晰,他的支援率也不斷上揚,最後佔到八成左右。

宣帝劉詢下詔,召回強弩將軍許延壽、破羌將軍辛武賢、中郎將趙卬的進攻部隊,只留下趙充國的屯墾兵團駐守。

趙充國以守代攻,派出歸降的羌人前往先零部落,極力規勸先零人投降,對先零羌的瓦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屯田部隊不僅避免了戰鬥的傷亡,而且將湟水谷地變成一塊糧食生產基地,極大減輕了後方的運輸重負。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無形之境,上兵伐謀,其次伐交,趙充國深刻領悟孫子兵法的真諦,並在實戰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第二年(神爵二年,前60年)五月,趙充國再度上書宣帝:“先零羌總計五萬人,被漢軍斬殺七千六百人,歸降三萬一千二百人,溺死於湟水、餓死者共計五六千人。以此推測,所剩餘僅有四千餘人,首領為煎鞏、黃羝。已歸降的罕羌首領靡忘向老臣保證,必定把這四千人捕獲。老臣認為此次軍事行動已經可告結束,請罷屯田部隊,班師回金城。”

趙充國此舉表明對罕羌歸降者的信任,罕羌酋豪靡忘更是急於立功贖過。戰爭的掃尾工作,交由這些歸降的羌部落去解決。

走投無路的先零羌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