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9章 暫時還攀不上的另一半

派是北影廠、八一廠這些製片廠的演員、導演等等,但自從謝教授和吳教授他們在西北成立影視同盟,這一派的人大部分都跑去西北了,少數幾個留在京城的,要麼像王虹衛這樣回北電、中戲或央廣任教,要麼混吃等死。”

“最後一派,就是大院子弟,不過,他們裡面也分派別……說派別有點抬舉了,說白了就是各自玩樂的小圈子,最大的那個小圈子,核心人物是王碩碩爺,我跟你詳細說說這個人……”

,!

其實不用黃雷說,大名鼎鼎的王碩,林麥冬怎麼可能不知道?

在未來,“神通廣大”的京圈一直為廣大吃瓜群眾津津樂道,作為廣為流傳的京圈核心,王碩和“京圈”的崛起歷程,林麥冬不說耳熟能詳,也勉強算得上了如指掌。

果然,接下來黃雷所說,也和林麥冬瞭解的大差不差:

王碩早期和影視其實沒有關係,他是寫小說的,而且因為風格關係,很不受待見。

直到86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問世,他才在文藝界闖出名頭。

也是這一年,他認識了同是大院子弟出身,北電畢業的導演葉達英,葉達英對王碩非常推崇,把他的作品拍成電影,於是88年,王碩有四部作品被製作成影視,叫好又叫座,一下成為圈內最知名的筆桿子。

這一年,甚至被圈內稱為“王碩年”!

出名後,和王碩一個大院從小長到大的死黨,在京城電視藝術中心擔任副主任的鄭小龍,也想拍王碩的作品,但他沒製作電影的資格,王碩的本子又不適合改編成電視劇,思來想去,便拉上王碩、葉進、李小明等人,在薊門飯店邊聊天邊想出一個室內劇故事。

那故事後來被李小明取名《渴望》。

70、80後對這部劇應該有深刻的印象,播出之時,說是萬人空巷也不為過,鄭小龍和王碩因此劇在業內一飛沖天。

90年,被《渴望》熱播激起雄心壯志的王碩,拉上未成名時就特別欣賞他的編輯馬未都,創辦海馬影視創作中心。

此時電視市場改革還未進行到最後階段,“製播分離”還是沒影的事,海馬想製作電視,依舊只能跟京城電視藝術中心合作。

所幸鄭小龍也因為《渴望》爆火,意識到編劇的重要性,雙方一拍即合,由馬未都根據自己編輯經歷確定方向,王碩等人琢磨段子,再度攢出一個本子:

《編輯部的故事》!

收束世界線的節點來了,《編輯部的故事》命途多舛,臨開拍前劇本丟失,當時參與創作的其他編劇,除了王碩和馬未都,都非常消極,不想再重新寫一遍。

專案眼看要黃,一個跟在鄭小龍身邊打雜的傢伙,主動請纓,要和偶像王碩一起把劇本完成。

王碩深為感動,立馬把那打雜小子提拔到自己身邊,同時,鄭小龍也把一個小弟塞進《編輯部的故事》劇組當導演。

這兩人,一個叫馮曉剛,一個叫趙堡剛……

:()我做導演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