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的。”劉之毓看向上官博,眼神裡的冷光讓他有些心顫。
“我明白了……我不會再幹涉這件事了。”
韜韜,你陷入的,是一個無底的泥沼,這件事,旁人真的無能為力,只能看你的選擇了,想來你的選擇,會影響她們兩人的一生的……
龍武二十五年五月,北夷犯邊,舉國進攻舒國西北邊境,短短半月接連攻克平和,蘭山等地,銳不可擋,西北邊軍於枉西道中伏大敗,全線潰逃,退守邯山關一帶。以胡狄國為首的北夷各國趁勢集結數十萬大軍,進逼邯山關,一旦邯山關被破,北夷的鐵蹄將踏入舒國的繁華地帶,那時舒國千里錦繡江河將陷入水深火熱中。
分封於西北的涼王上官善水集合殘兵與邯山關守將匯合,據守邯山關前沿陰山關,具表急奏京城,請求京城立刻調兵增援西北。五日之後,遠在紫華城的上官天翊獲悉了西北兵敗的軍情,立刻召集文武大臣商議對策。
月前龍江氾濫,江南數省遭災,數百萬平民流離失所,潮溼惡劣的環境以及大量泡水腐爛的屍體更是導致了災區疫病橫行。按舒國舊例,一旦河道氾濫,往往是由當地官員就地徵集民工搶修河堤,疏浚河道,可此次災情嚴重,受災的江南數省皆是糧食產區,繁華昌盛之地,人口稠密,受災難民無數,加之之前有心人士將上官韜異化及妖魔入侵紫華城的事件在民間大肆篡改傳播,更是加劇了民間對上官氏的憤懣,小規模的尋釁起義之事不斷。
為防止激起民變,上官天翊採納了上官韜的建議,頂著朝臣反對的浪潮,開倉賑災,並著密衛暗中巡視,防止地方官員侵吞錢糧。嚴禁地方官員以任何名義徵調徭役或以此壓榨百姓,違者皆凌遲處死並夷滅三族,河堤修建及河道疏浚皆由中央調集軍隊處理,工部所有官員負責監管和排程,中間出現任何問題,主事處死,從者皆刺配邊疆,永不發還。
在密衛無孔不入的監視和那殺氣騰騰的旨意下,工部各官員不敢怠惰,夜以繼日地關注著龍江治理的每一道環節,生怕什麼時候那鋒利的屠刀就捱上自己的項上人頭了,而有大軍坐鎮民間亦不敢肆意生事。經旬月治理,龍江氾濫之景已有好轉,不想此時竟有北夷犯邊之事,一時間整得上官天翊亦是焦頭爛額。
大殿中百官議論紛紛,只是大多是推諉塞責之語,根本無人能給出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上官天翊聽著耳畔那嘈雜的廢話,心底的怒意是越來越盛,他一拍龍椅,憤怒地咆哮道:“推脫什麼責任!目前十萬火急的軍情下需要的是解決方案,不是問責!責任追究戰後再言!再推諉塞責者朕立刻將他發配前線!現在誰能提出一套可行的方案?”
上官天翊此言一出殿中即刻便安靜下來了,這種情況下擅自出頭只是自尋死路。皇帝盛怒之下,如果所諫之事不合上意,只怕進言之人是會倒大黴的:反言之,如果所諫之事被皇帝採納,那麼執行者,很可能就是自己。因此沉默隨大流雖讓皇帝不悅,但法不責眾,至少自己還是安全的。
果不其然,群臣突然的沉默果真激怒了上官天翊,需要他們的時候一言不發,不需要他們的時候卻是群起而上,如附骨之蟻一般,讓人恨之入骨,這群廢物除了天天空喊什麼道義責任之外根本一無是處!
“怎麼了!平時互相壓軋的時候不都個個爭先恐後,唯恐朕不聽其言,如今誠遇軍國大事為何皆束舌不語了呢!今日膽敢推諉沉默者,一人杖責五十!”
龍顏大怒,那五十杖,只怕是無命消受啊。兩相權衡下,百官還是選擇開口,畢竟上諫後果未知,緘口不言的話那五十杖責可是實打實的在那擺著呢。
百官的建議五花八門,不論可不可行,皆是隨口亂提,不過有一點他們達成了共識,召回搶修水利工事的數十萬大軍,並將賑災糧款抽回,以資軍用。
正當眾人意見一面倒之時,一道堅定的聲音劃破了嘈雜的喧鬧:“萬萬不可!”
上官韜陰著臉看著眼前這些身居廟堂不知民生艱辛的文武大臣,眼中盡是難掩的怒意。
“瑞王殿下,有何不可?當下我朝主力皆調往救災,國庫中大筆錢糧也撥往江南,試問此等無兵無糧之境殿下想如何平定北夷之亂?當初殿下提議棄用民工改用大軍前往治水之時老臣就已大力反對,奈何陛下同意此舉,才會導致目前這種窘境不是嗎?所謂兵者,是為保疆衛國,豈可用於行此小事?殿下疏於政事,只怕不懂這個道理吧?”冷離淵輕蔑地看著上官韜,心中自是得意萬分,不過胡口小兒一個,還妄想和他鬥?不自量力!
冷離淵的話引來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