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並非無端挑釁,而是站在東吳的立場,考量聯劉的利弊。他心中暗自權衡:“東吳之安危繫於一念之間,我需探清這諸葛亮的真正意圖,看他如何能說服眾人,讓東吳冒險與劉備聯合。”
諸葛亮微微昂首,神色鎮定自若,眼神中透著一股堅毅。他朗聲道:“東吳與劉備,雖各據一方,但唇亡齒寒之理,諸位不會不知。若曹操滅了劉備,東吳豈能獨存?如今聯合,乃是互利共贏之舉。東吳有長江天險,兵精糧足;劉備有忠義之師,賢才良將。二者攜手,便可形成掎角之勢,曹操雖強,亦難以應對。此乃明智者之抉擇,猶如那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他的聲音越發激昂,如同一曲激昂的戰歌,在大堂內奏響。諸葛亮心內明瞭:“步騭所憂乃是東吳利益,我只需點明聯劉對東吳之利,他自會深思。”
薛綜也按捺不住,他站起身來,臉色漲紅,眼神中帶著一絲憤怒與激動。“先生且莫要高談闊論。曹操已佔天下大半,漢室衰微,氣數已盡。曹操代漢而立,乃順應天命之舉。先生為何還要逆天而行,妄圖興復漢室?”他的聲音因激動而微微顫抖,額頭上沁出細密的汗珠。薛綜本就傾向於曹操,見諸葛亮一味強調興復漢室,心中不忿,言辭也變得激烈起來。他暗自想著:“這諸葛亮頑固不化,仍做興復漢室之美夢,我且以天數之說破他幻想,讓他知難而退。”
諸葛亮聞言,臉色驟變,他雙眉緊皺,眼神中燃燒著憤怒的火焰,如同一頭被激怒的雄獅。他向前一步,義正言辭地說道:“住口!曹操託名漢相,實為篡逆。漢室雖衰,然人心未死。我主劉備乃漢室宗親,有責任也有義務興復漢室,拯救黎民於水火。此乃正義之道,豈容你等胡言亂語?你身為漢臣,不思報國,卻為曹操篡位搖旗吶喊,實乃不忠不義之徒。”他的聲音如洪鐘般響亮,震得大堂內嗡嗡作響,眾人皆被他的氣勢所震懾。薛綜被諸葛亮這一番呵斥,臉上一陣青一陣白,想要反駁,卻又一時語塞。他心中既驚且怒:“這諸葛亮竟敢如此辱罵於我,可他所言又似句句在理,我竟難以應對。”
此時,大堂內一片寂靜,針落可聞。東吳諸謀士面面相覷,皆被諸葛亮的言辭所駁倒,臉上或有羞愧之色,或有不甘之意。原本以為能輕易讓諸葛亮知難而退的他們,此刻卻陷入了尷尬的境地。
這時,魯肅輕咳一聲,打破沉默,說道:“諸公,且先莫要激動。諸葛先生所言,確有其理。當下曹操勢大,若我東吳與劉備各自為戰,皆難保全。劉備雖新敗,然其麾下將士用命,且有諸葛先生這等賢才輔佐,實不可小覷。聯劉抗曹,於東吳而言,並非冒險之舉,而是謀求生機之策。我等應從長計議,莫要因一時意氣,誤了東吳大業。”他眼神誠懇地看向眾人,又望向孫權,希望能平息眾怒,引導眾人理性思考。
而魯肅一直在一旁默默觀察,他見諸葛亮舌戰群儒,以一敵眾,且絲毫不落下風,心中暗自欽佩。待眾人沉默片刻後,他上前一步,神色凝重而堅定,向孫權說道:“主公,諸葛亮所言句句在理。如今曹操大軍壓境,東吳若想自保,唯有聯劉抗曹。此乃關乎東吳生死存亡之大事,萬不可因一時之猶豫而錯失良機。”他眼神誠摯地望著孫權,心中滿是對東吳未來的憂慮與期望。
孫權坐在上位,眉頭緊鎖,眼神中透露出猶豫與沉思。他深知此事關係重大,一旦抉擇錯誤,東吳便會面臨滅頂之災。他時而望向諸葛亮,時而看向東吳諸謀士,心中權衡利弊。良久,他緩緩開口:“子敬之言,不無道理。然聯劉抗曹,亦非小事,需從長計議。”他的聲音低沉而威嚴,雖未明確表態,但已顯露出鬆動之意。
諸葛亮見此情形,心中明白,孫權雖尚未下定決心,但已被說動。他暗自鬆了一口氣,心中想道:“今日之舌戰,雖未徹底達成聯吳之目的,但已初見成效。只要再加努力,定能促成孫劉聯盟,共破曹操。”
這場江東舌戰,猶如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淵博的學識和非凡的膽略,在東吳的土地上,為劉備集團贏得了尊重與機會,也為三國曆史的走向,埋下了至關重要的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