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他決定暫時壓下對張三丰的不滿,轉而思考如何妥善處理此事,以及如何彌補對朱標的虧欠。
朱元璋在朝堂之上,面對著滿朝文武,尤其是劉伯溫這位智囊,他的眼神中閃爍著複雜的情緒。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終於開口,聲音中帶著一絲疲憊與決絕:“伯溫,朕今日召集眾卿,有一事需與爾等商議。標兒已逝,然國不可一日無儲君,大明之未來,需有新太子以承繼大統。卿有何見解?”
劉伯溫聞言,眉頭微皺,他深知此事非同小可,需謹慎對待。他緩緩起身,恭敬地行了一禮,然後說道:“皇上,太子之位,關乎國家安危,需謹慎挑選。臣以為,可選之人,應在諸皇子中擇優而定,且需考慮其品德、才能、以及朝野之聲望。”
朱元璋點了點頭,表示贊同:“伯溫所言極是。朕諸子之中,各有千秋,然能擔此大任者,需具備非凡之才。卿且說說,何人最為合適?”
劉伯溫沉吟片刻,道:“皇上,皇子之中,四皇子朱棣,英勇善戰,屢立戰功,其軍事才能,朝中無人能及。且他性格剛毅,頗有帝王之氣。然其性格過於剛烈,恐不利於朝臣和諧。”
朱元璋聞言,目光深邃,似乎在思考著什麼:“朱棣確有才能,但其性格,確實是個問題。那其他人呢?”
劉伯溫繼續道:“五皇子朱橚,對醫藥之學頗有研究,曾編纂《普濟方》,造福蒼生。其心地善良,仁厚愛民,然其志不在政治,恐難以擔此重任。”
“至於其他皇子,或年幼無知,或才疏學淺,或性格懦弱,皆難以服眾。臣以為,若論才能與聲望,四皇子朱棣,當屬首選。但皇上需考慮其性格之利弊,再做定奪。”
朱元璋聽後,陷入了沉思。他深知,選擇太子之事,關乎大明江山社稷,不容有失。他站起身來,在朝堂上踱步,心中權衡著利弊。
片刻之後,他停下腳步,目光堅定地看著劉伯溫:“伯溫,朕知你忠心耿耿,智謀過人。朕欲立朱棣為太子,但朕亦擔心其性格過於剛烈,不利於朝野和諧。卿有何良策,可助朕化解此憂?”
劉伯溫聞言,微微一笑,他早已料到朱元璋會有此一問。他緩緩說道:“皇上,立太子之事,需謹慎處理。臣以為,可先封朱棣為王,令其鎮守邊疆,繼續為國效力。同時,可派遣心腹大臣,暗中輔佐,教導其治國之道,以及為人處世之智慧。待其性格逐漸成熟,且立下更多戰功,威望日隆之時,再行冊立為太子,則水到渠成,朝野皆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