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於識海之中。
識海漸漸形成,只是此刻的它還只是一片空曠的海域,尚未有識的存在。
突然間,風狂海沸,漩渦洶湧澎湃,一顆顆微小的光點化作海底斑斕的珊瑚,衍生出一片片的蝦蟹與遊弋的魚群。
隨著氣血的湧上,如同陶器在窯中燒製一般逐漸塑就,也宣告著識海的最終成型。
識海中,五臟六腑逐漸重現,肌骨血脈也一一復刻。蘇跡的神識沉潛其中,幻身隨之甦醒。
“……終於完工了。”
他輕聲自語道。
探索未知的力量顯然是一項危險的操作,蘇跡之前之所以顯得輕鬆,那是因為他的火焰都是“借鑑”而來的,或者說是在基礎上進行了一些增添和修改,原有的部分他都不敢輕易改動。
只能說空有其形罷了,威力其實也就比凡火厲害不了多少。
想要真正發揮出全部或者說大部分的力量,得涉及到的方面實在太多了。
這樣一來,簡單的模仿已經不再可能,蘇跡必須進行大幅度的修正。
根據中醫與道門的理論,五臟分別對應五行。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中屬火。
心腑絳宮是氣血迴圈的樞紐,主導著渾身的血脈,對於體修來說無疑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是蘇跡已經有所涉獵的一個臟腑。
而他另外有所研究的,便是腎臟。
腎為先天之本,在五行中屬水,是氣海所在。
除了最基礎的氣海之外,腎臟還有其他別稱,如祖竅、玄牝、太極蒂、混沌根等等。
腎臟的功能是藏精化氣,這裡的精指的是先天之精,即靈氣而非氣血。
所謂“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指的便是腎臟。
由於蘇跡對心和腎這兩個臟腑早有涉獵,因此靈脈的構築並不困難。
水行靈脈與火行靈脈迅速竣工,分別以心臟和腎臟為核心蔓延開來,盤根錯節,逐漸完善成型。
蘇跡試著在識海中模擬煉氣迴圈,靈氣經過心臟和腎臟時,不僅沒有異常的停頓,反而變得更加凝實。
而且兩個臟腑並未出現炸裂的情況,這說明他的嘗試成功了。
“好像也不是很難嘛?”他心中暗想。
但半場開香檳可不是什麼好兆頭。
蘇跡穩定心緒,心腎本就是煉體與煉氣的根源,他已經與它們打了百餘年的交道,成功並沒有什麼值得慶幸的。
真正的重點還在於其餘的三個臟腑。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藏意,在五行中屬土。
脾臟常見的異名只有兩個:一是後天之本,二是倉廩。
世人常常以為脾臟最大的功能是統血,但其實不然。
它的功能更多是運化,它能促進腸胃吸收營養,加快修行煉化的速度,也能更利於氣血與靈氣遍及周身。
如果非要打比方的話,脾臟就像是一個菜鳥驛站,而非單純的倉庫。
煉脾可以讓周身的氣血與靈氣都更加暢達,既能提升修行速度,也能增加臨戰時的精氣調動效率。
所以脾臟看似普通,但對於五臟乃至周身都尤為重要。就如它所蘊含的五行之土一樣,踏實而穩重。
至於肝腑血海,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中屬木,主升主動。
血海的作用無非是藏血與疏洩調理。
首先是藏血功能,肝臟可以說是煉體的第二血源。
但與心臟不同的是,肝腑藏血時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臟。
心臟永不停歇地跳動,而肝臟則是時靜時動。
前者更利於修行煉體與強化周身,後者則更適合將氣血運送至某些特定的部位。
與此同時,肝腑還擅長疏洩調理,去火解毒都是其本職所在。
另外,肝腑的氣血更多地在體內周遊,不適合外放。因此肝臟可以理解為御林軍或錦衣衛,是管理體內氣血的一柄尖刀。
靈脈這種東西靠死記硬背是必定全然無功的,更多的是需要理解。
只有深入理解五臟的功能,才能更便於調節靈脈的佈設。
脾臟作為菜鳥驛站,其靈脈就需要更加密集、更加錯綜複雜,同時指向四面八方。
而肝腑作為第二血源,又兼顧錦衣衛的職責,其靈脈自然要更貼合血管。
蘇跡識海中的幻身一次次地模擬靈氣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