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在朱十一走後,既然自己下定決心投靠成國公朱能,一不做二不休,立即回到大營,將自己的心腹王猛、李成、劉生文三人,叫到自己的軍帳中。
三人聽到劉振找自己,便立即來到了劉振的軍帳,行禮後,坐在的下首,望著劉振,不知劉振將自己幾人叫來所為何事。
劉振見三人已到齊,便命令親兵退出軍帳,並看緊好周圍,不讓任何人靠近。頓時,帳內的氣氛瞬間變得異常的凝重,只有那昏黃的燭火在微風中搖曳不定,映照著四人略顯緊張的面容。
劉振深吸一口氣,緩緩開口道:“三位兄弟,你們三人都是我出生入死的兄弟,這些年我們在沙場上並肩作戰,一同經歷了無數的生死考驗,這份情誼比兄弟還真。”
劉振的眼神中滿是誠懇,繼續說道:“今日將你們三人叫來,是有一件異常重要的事情,如今,有一場生死抉擇擺在我的面前,我叫幾位兄弟過來商議一下。”
“前些日子,成國公朱能暗中派人聯絡我,向我痛陳林凡宇篡位之惡行,言說大明才是正統,如今雖遭逢變故,但仍有忠臣義士在,不應就此沉淪。他言辭懇切,力邀我加入他們,重新奪回大明首都北京,承諾事成之後,我等皆為功臣,榮華富貴自不必說,更重要的是能青史留名,為恢復大明北京立下不世之功。”
劉振微微頓了頓,神色凝重:“這些天我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反覆思量其中利弊。林凡宇靖朝初立,確有幾分氣象,他推行的新政也讓百姓受益,軍隊治理得也算井井有條。可我大明數百年根基,怎能被他輕易竊取?成國公府在朝中威望頗高,且已聯絡眾多勳貴、舊部大臣,他們的謀劃也頗為周全。而我們身處京營,若能裡應外合,或許真有成功的可能。”
“此事風險極大,一旦失敗,便是萬劫不復。但我想起大明三百年根基,在江南還是頗有民心,況且現在大明還佔據著江南半壁江山,不久就要揮軍北上,到時林凡宇便會支撐不住。而且,成國公昔日對我也有知遇之恩,我若在此時退縮,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
“所以,經過深思熟慮,我決定暗中投靠成國公,為恢復大明江山盡一份心力。我今日將你們找來,便是想聽聽你們的意見,畢竟我們是過命的兄弟,此事我不想瞞著你們,也不能瞞著你們。若你們覺得此事太過兇險,不願參與,我也絕不勉強,只希望你們能保守今日之秘密。”
三人聽後頓時大驚,王猛率先按捺不住,猛地站起身來,神色慌張地說道:“將軍,這可是掉腦袋的大事啊!林凡宇靖朝雖立未久,可其在軍中頗有影響力,特別是下層計程車兵,很多都很支援他,我們一旦有所動作,怕是瞬間就會被察覺,到時株連九族都不為過。”
李成也眉頭緊皺,憂心忡忡地介面道:“將軍,咱們在這京營之中好不容易才站穩腳跟,如今若是捲入這等謀反之事,多年心血豈不是付諸東流?且那林凡宇的新政確有成效,百姓安居樂業,軍隊也紀律嚴明,我們這一冒險,萬一失敗,豈不是辜負了將士們的信任,也讓這好不容易安定下來的天下再次陷入戰亂?”
劉生文則較為冷靜,他目光閃爍,靜靜地等著劉振,沒有說話。
劉振看著三人的反應,心中早有預料,輕輕嘆了口氣,說道:“三位兄弟的擔憂,我又何嘗不知。可大明才是正統,如今被林凡宇竊據皇位,我等身為大明舊臣,怎能眼睜睜看著祖宗基業毀於一旦?成國公的恩義我不能不報,而且這也是我們為大明盡忠的機會。至於風險,我自是清楚,但我們勝算很大,現在京中很多勳貴心向大明,在暗中積蓄力量,只要我們行事謹慎,步步為營,先在京營中慢慢拉攏可靠之人,擴充我們的力量,待時機成熟,再與成國公里應外合,必會成功。”
劉生文見劉振已經決定投靠朱能,這種大事一旦決定便不會再更改,沉思片刻後,眼神變得堅定,緩緩開口道:“將軍,您既已如此堅定,我劉生文定當追隨左右。雖說前路艱險莫測,但我相信將軍的判斷與謀略。我在軍中這些年,承蒙將軍關照與信任,才得以施展所學。如今大明有難,正是我等挺身而出之時,怎能因畏懼風險而退縮。”
王猛聽了劉振和劉生文的話,緩緩坐了下來,仍有些猶豫地說道:“將軍,即便如此,可這其中的變數實在太多。我們該如何確定哪些人可以拉攏?又如何保證不被林凡宇的人發現?一旦走漏風聲,我們可就萬劫不復了。”
劉振神色凝重地說道:“這正是我找你們來商議的原因。王猛,你在軍中向來以豪爽重義聞名,你可利用日常操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