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系軍閥(二)
日本帝國主義原本企圖乘皇姑屯事件後的混亂之機,攫取東北更多利益,誰料張學良竟能平靜無事地繼續大業,穩定局勢。日本見無機可乘,便改變手法,引誘張學良在東北建立一個獨立的政權,與南京政府對抗,但遭到張學良的斷然拒絕。張學良派出王樹翰、邢士廉、徐燕謀為代表與蔣方聯絡,於是南京和瀋陽之間信使往來。日本力圖阻止中國南北統一,干涉東北易幟,派出原駐華公使林權助赴瀋陽向張學良施加壓力,聲言“如東三省蔑視日本警告,率行易幟,日本將採取自由行動。”張學良義正詞嚴加以駁斥,不管日本威逼利誘,均未動搖他易幟和統一的決心。
東北易幟,不僅外受日本阻撓,奉軍內部也不一致。老派的張作相,新派的楊宇霆等,都擔心易幟後,日本會進行武力干涉;奉軍也會受南京政府吞併,失去自主地位。張學良苦口婆心,曉以大義,取得內部的一致。
1928年10月,張學良代表邢士廉第三次赴寧,終於與南京方面達成四點協議:(一)東北設邊防司令長官公署,以張學良為司令長官,張作相、萬福麟為副司令長官。(二)設定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人選須經中央同意。(三)東三省及熱河省委員人選,由張學良推薦,中央明令任命。(四)易幟不能待至民國十八年元旦,應提前數日辦理。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與張作相、萬福麟聯名通電,宣佈服從南京gm政府,東三省、熱河省同時“改旗易幟”,即將過去時東北懸掛的五色旗取消,改懸南京gm政府的青天白日旗。12月30日,南京政府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張作相、萬福麟為副司令長官。奉軍改編為東北邊防軍,簡稱東北軍。翟文選、張作相、常蔭槐、湯玉麟分別出任奉天、吉林、黑龍江、熱河省政府主席。不久,將奉天省改稱遼寧省,省會奉天改稱瀋陽,全國出現了統一的局面。
東北易幟雖然實現了,但是東北集團的內部並不完全統一,特別是張學良與楊宇霆的矛盾,積漸已久。楊宇霆,1886年生,奉天法庫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歷任奉軍參謀長、東北陸軍訓練總監、奉軍軍團長、安國軍總參議等要職,是張作霖的“智囊”及左右手,奉軍新派首領。由於他所處地位的特殊,養成了專斷跋扈、盛氣凌人的作風,對張學良也全不放在眼裡。在張作霖被炸前後,楊宇霆與常蔭槐結成死黨,私自擴編自己的武裝實力,並有意駕空張學良,反對東北易幟。1929年1月10日下午,楊宇霆、常蔭槐一同見張學良,要求成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以常蔭槐為督辦。張學良認為此事涉及外交,要慎重處理。楊宇霆不但不聽,反而逼張學良馬上簽字。張學良痛下決心,要芟除楊、常,以穩定東北政權。於是,藉口晚飯後再談。晚上,當楊、常再次來見張學良時,被早已做好準備的衛士雙雙擊斃在大帥府老虎廳。楊常事件後,張學良的權力更集中,並樹起了少帥的威嚴,提高了聲望,鞏固了易幟後的東北政局。
張學良雖然易幟,服從中央政府,但蔣介石仍擔心張學良的勢力日漸強大,不受指揮,於是有意煽動張學良強制接收由中蘇共管的中東鐵路,挑起與蘇聯的火併,使張學良陷於困境,不得不依賴南京政府。而張學良不知是計,果然於5月間派兵搜查蘇聯駐哈爾濱領事館,逮捕三十九名蘇聯人。7月又下令解除中東路蘇方局長、副局長以及各處處長職務,並驅逐回國,以武力回收中東路。7月14日,蘇聯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恢復中東路現狀。張學良不予理睬。7月18日,蘇聯宣佈與中國絕交。7月20日,兵分三路向中國軍隊發起攻擊,東北軍慘遭失敗,傷亡嚴重,被俘八千多人,旅長韓光第等戰死,張學良被迫派代表與蘇聯政府談判,12月22日簽署《伯力會議草約》,兩國息爭,恢復衝突以前狀態。
中東路事件使張學良吃了一虧長一智,此後,他致力於發展中東的經濟,振興實業,同時,大力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親自兼任東北大學校長一職。
1930年5月,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開始,張學良嚴守中立,力主和平,極力避免東北軍捲入這場內戰。但交戰雙方都把張學良看作決定勝負的籌碼,極力進行拉攏。而事實上,東北軍倒向那一方,則意味著那方取勝。最後,張學良認為倒向蔣介石一邊,有利於國內統一。於是,1930年9月,張學良率十餘萬東北軍入關,9月21日佔領天津,9月26日進駐北平。至此,平津、河北的政權遂被東北軍全部接收。10月9日,張學良在瀋陽宣佈接受蔣介石委任的zhmg海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