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一直保有市的中心地位,因此也是旅行者必到的地方。它原名叫做,由於一次霍亂的傳播,造成瘟疫蔓延,當地居民虔誠地禱告,祈求聖母瑪麗亞的庇佑,結果非常靈驗,為了表示感恩所以將廣場改名為瑪麗安廣場。位於瑪麗亞廣場北側。
是19世紀末建造的棕黑色哥特式建築。正面裝飾有巴伐利亞國王以及寓言、傳說的英雄、聖人等的雕像。整個建築佈局恢宏、裝飾華麗,分三階段建成,建造時間從1867年持續至1904年用了40年時間才建成。
市政廳85米高的鐘樓上有全德國最大的木偶報時鐘,是最有代表性的標誌建築之一,也是老城環路內的除瑪麗恩教堂外的制高點,其他建築的標高都不能超越鐘樓。網址:::交通:從火車站出來沿著街一直向東,經過再沿步行街向東直走即是輕軌地鐵。
站搭乘有軌電車2路、8路、9路至可到達到達的時候不是表演時間,廣場上人還不多。去前路過,本來想對這一個地標先睹為快,沒想到,一看就欲罷不能。哥特式的建築,實在太富有細節感了。
每個角落都設計得不能一言蔽之,妙不可言。老城很小,景點非常集中。適合步行不說,而且可以隨心所欲,不需要設計什麼路線。即使身處城市,也可以享受輕鬆愜意的行程樂趣。昨天發現的市民大愛穿大衣。
今天趕忙也把大衣翻出來穿上,努力“入鄉隨俗”1807年之前,瑪麗安廣場還設有集市,今天廣場四周的建築大部分建於19至20世紀,廣場正中有一座聖母柱,表達了人們對聖母瑪利亞的感激和愛戴。
建築的每條稜邊都有不重複的裝飾,以浮雕和鏤空設計為主,配上細長高聳的尖頂,繁複華麗,展示了什麼是純正的哥特風。牆上盤踞著一隻叫不出名字的異邦怪物,不知道有什麼象徵意義。同樣是極致繁複,但是洛可可精緻夢幻,而哥特暗黑怪誕。
歐洲街頭有很多這樣的嬰兒車,平時在馬路上可以用手推,空間特寬敞不說,關鍵是這種車還有個介面可以連線腳踏車!經常在馬路上看到父母在馬路上呼呼地蹬著腳踏車,後面拖著個小。為這種設計點贊。
老彼得(聖彼得)教堂是德國內城最古老的教堂。早在1158年建城之前此處已經建有教堂。8世紀修道士居住在山上教堂周圍。12世紀末新建了一座巴伐利亞羅馬式教堂,在1327年被大火摧毀前不久曾擴建為哥特式。
此後在1368年又新建了教堂。17世紀初增建了92米高的文藝復興式尖塔和巴洛克式唱詩班席位。雖然此行看過了太多風格各異的教堂,聖彼得大教堂顯得不那麼突出。但是教堂內部那洛可可和巴洛克風格混搭風也別具一格,以白色和金色為主。
整座教堂顯得十分莊重,雍容華貴。當天太冷,行程接近尾聲兩個人的體力值都已經飄紅,本來計劃登頂塔樓俯瞰老城全景,此時卻特別果斷地放棄了。上帝視角看是什麼感覺,留給下次啤酒節的時候再揭曉吧很喜歡的一個瞬間,偌大的教堂內。
老奶奶一個人祈禱的背影,就在這條街上。街道兩側有小巧精緻,更有獨立風格的商店,包括一些二手店和老式購物中心,喜歡淘些個性化玩意的可以來這裡逛逛。【】位於森德林根路32號。
離森德林根門不遠,瑪麗恩廣場往南。這座教堂是德國最出類拔萃的洛可可風格建築之一。的正式名稱是內波穆克聖若翰教堂,是1733年到1746年期間由阿桑兄弟建造,作為私人教堂使用。但由於市民的反對,兄弟被迫將教堂向公眾開放。
雖然他們繼續承擔建築的所有費用。是巴伐利亞晚期巴洛克建築或洛可可建築最輝煌的成就之一,裝飾華麗的正立面描繪波希米亞聖徒內波穆克聖若翰的事蹟。教堂的左側是教堂建造者之一艾吉德?吉林?阿薩姆的住房。
房屋外立面按照巴伐利亞傳統風格繪製,下半部表現的是現實世界和人類的藝術活動,上半部則是天主教和上古歷史的繪畫。這座教堂無疑是此行最愛,你完全不會想到,推開如此不起眼的一扇門,內部竟是這樣令人歎為觀止的華麗盛境!
如果你先前在一堆似是而非的風格名詞裡區分不出什麼是洛可可,那你到了,你便再也不會混淆,因為設計這座教堂的人毫無疑問把洛可可做到了極致。這裡堪稱洛可可風格的典範,完全體現了洛可可纖弱嬌媚,華麗精巧,甜膩溫柔。
紛繁瑣細的風格。如果維斯教堂的白色基調營造出了一種清新脫俗的洛可可風,那洛可可之於就是純粹的暗黑奢華,如一塊在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