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3部分

特地挑了個週五來明孝陵,遊客不能算很多,雪落和小乖到時看到很多攝影愛好者拿著長槍短炮在拍,還有的擺著三腳架在路邊等著好時機拍攝。雪落和小乖去的時候也是跟著那些攝影愛好者拍攝的角度拍攝。

哈哈看上去還像模像樣的石象路並不長,雪落和小乖走了個來回,遊客也慢慢多起來,雪落和小乖見再拍也就是那樣就繼續往前走到翁仲路。翁仲路的兩側樹立著古代一些文官武將的石雕,這裡可能種植的是松柏居多,所以沒有出現石象路那裡五彩斑斕的顏色。

給人感覺比較肅穆,雪落和小乖一路往前走沒太多停留。往前走就來到了明孝陵陵宮的入口,在這裡有一個陵宮復原示意圖在這裡雪落和小乖並沒有走的很深入,雪落以前去過說裡面也沒啥好看的,小乖不喜歡看陵宮這種氛圍。

所以雪落和小乖只走到裡面一個賣紀念品的商店就折返了,在這裡寄了張明信片,順利收回~不知這裡為啥蓋的是中山陵的戳?明孝陵雪落和小乖這就算是逛完了,時間也已經到11點半了,雪落和小乖就在附近找了家店買了三根玉米。

外加雪落從家裡帶的一包芒果乾當午餐,天氣挺冷的,吃了熱熱的玉米棒暖和了不少。吃完午餐雪落和小乖準備前往中山陵,看到邊上就是停車場,雪落和小乖也懶得走路了,就一人花了10元坐電瓶車過去,留點體力待會爬中山陵。

到達中山陵車站,就看到眼前人山人海,所有的遊客都集中在這了,跟團的很多,還有一些是中小學生。第一道門是博愛。百度介紹:石牌坊橫楣上的“博愛”兩個鎏金大字,寬博大方,空間開闊,予人暢想無窮。

孫先生平時最喜歡將這兩個字寫以贈人。南河城也因此而被譽為博愛之都。繼續往前走,兩側的樹長的鬱鬱蔥蔥,前面的建築就是陵門。陵門建在水泥大平臺之上,但要比大平臺高得多。遊人登上20級花崗石臺階,方才到達陵門。

它的平面為長方形,寬24米,進深8。8米,高16。5米,龍國古代傳統的木結構形式,但全部用花崗石建成,其斗拱、梁、枋等處的圖案花紋,均雕刻得十分精緻。陵門的屋頂為單簷歇山式,上覆藍色琉璃瓦。

陵門有三個拱門,中間較大,兩邊稍小,由於兩邊門略為小點,覺得中門有了尺度感,顯示出高大。而南面三扇門都有梅花空格仿紫銅雙扉,北面三扇門,則僅有門洞而無門扉,南面正門的上方,鑲有一方石額,上刻“天下為公”四個餾金大字。

這是孫先生的手書,端莊樸實,雄邁俊逸。再往前就是碑亭,建在天下為公陵門後面第二層平臺上,碑亭雪落沒有拍照,以下摘自百度:碑亭以花崗石建造,重簷歇山頂,上覆藍色琉璃瓦,為仿龍國古代傳統的木結構形式,高17米,寬12。2米,平面近似方形。

墓碑為,高9米,重達幾十噸,是用一塊巨大的花崗石雕琢而成。當年建造墓碑時,曾向國內各省廣泛徵求墓碑材料。選制了一塊龐大的花崗石碑料,當在裝運時,由於體積太大,又極其沉重,裝上船不久,就沉沒到水裡去了。

於是,只好又趕製了第二塊花崗石運到南河城來。從南河城下關碼頭全靠人工滾木一步一步地移到紫金山下,再從山下運到山坡碑亭工地,耗時達四十餘天,由此可見當時工程艱鉅和宏大以及建築工人堅韌不拔的毅力。

臺階由淺到高,不過爬一段休息一段拍拍照,全程感覺還是比較輕鬆的。有一層平臺上的鼎有一個彈孔,聽導遊介紹是以前被日軍打的。導遊說還有一尊獅子的腳被紅衛兵給敲碎了,後來才補了回來,雪落和小乖找了一下感覺這隻獅子的腳比較像是接的。

很快雪落和小乖就爬到頂啦!回頭一看風景真的很不錯,估計再過一週來遠處的樹葉就會變的更漂亮!難怪那麼多人的陵園都選在鐘山。這就是祭堂了,祭堂為中山陵主體建築,位於海拔高度158米的第十個大平臺上。

大平臺東西寬137米,南北深38米。處在山頂最高峰,融中西建築風格於一體,中山陵祭堂吸取龍國傳統陵墓佈局的特點,採取中軸線對稱的佈置方式,建築的色彩也沒有采用傳統帝陵的黃色琉璃瓦和紅牆,而採用藍色屋頂灰白色牆身。

反映了孫先生一生追求民主的願望。祭堂長28米,寬22。5米,高26米,堂的外部全用香港花崗石砌成。祭堂三座拱門為鏤花紫銅雙扉,門楣上分刻“民族”、“民生”、“民權”字樣。

祭堂裡面是禁止拍照的,雪落和小乖繞了一圈就出來了。墓室沒有開放參觀,所以中山陵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