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
她伸手拉著墨硯舟的衣袖,“而這逸水的水量豐沛,汛期將至,若能儘早開鑿河道,將水引向北方,定能解北方乾旱之苦,也能緩解逸水長久以來的水患。”
“這可是功在千秋的大事,”喬惜抿了抿唇,繼續道,“這行人中,唯你能更好的勝任此事,而且,我只信你。”
墨硯舟先是一愣,隨後皺起眉頭,“喬惜,你這想法雖好,可這開鑿河道之事談何容易?就靠著那收繳來的六千三百一十兩黃金?
且不說人力物力耗費巨大,單是這一路上山川險阻,工程之難怕是超乎想象。”
喬惜緊緊盯著墨硯舟的眼睛,“我自是明白其中困難重重,可若不為之努力,逸水連年水患不得解,北方百姓就只能年年受旱情之苦。
我們身為這世間有能之人,怎能眼睜睜看著百姓受苦而不作為?
只要精心規劃,從各地召集擅長水利之人,再加上朝廷的支援,這工程雖難,卻並非不可行。”
墨硯舟看著喬惜那堅定的面容,心中有所觸動。
“你在這世間人脈頗廣,又有排程之才。”喬惜深吸口氣,“我回京後會儘快安排好接替你的人,辛苦你先支撐幾日,可好?”
自九重山回來的這段時間,同喬惜相處下來,墨硯舟深知喬惜向來聰慧,她所提之事雖艱難,但若是成功,確是千秋功業。
他嘆了口氣,“喬惜,你這性子啊,一旦認定之事就絕不回頭。罷了,我且答應你,我即刻傾盡全力去組織人手。”
喬惜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如此甚好。只要你肯答應,我相信此事定能成功。”
墨硯舟輕輕嘆了一口氣,臉上露出無奈的笑容。
喬惜拿出之前的地圖,把自己的計劃和想法逐一告訴墨硯舟。
墨硯舟靜靜地聽著,期間還時不時地提出一些富有建設性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