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一十八章 小城人的倔強

第二天林竹玉給廠裡的管理層開了個會,宣佈吳軍任購銷科長。

馮春生的臉當即就塌方了。他的每個毛孔都長出了對立的刺,卻只能窩在面板下面,不敢戳出來抗議。因為葛國貞倒下去後,林竹玉代表了葛氏的絕對權力。

財富可以解決了貧窮和飢餓,也會將淺淺的慾望挖掘成馬裡亞納海溝。金錢教會一個人奮鬥,也能一步步引導他走向深淵。

馮春生掌管鐳射照排中心後,大量的業務讓他不滿足於只拿那點工資和獎金了,開始悄悄地接私活斂財。腰包鼓起後,他將妹夫也弄進了印刷廠的購銷科。

吳軍走後,購銷科長的位置一直空著。他本想找個合適的機會給老丈人和丈母孃說說,讓妹夫坐上購銷科長的寶座……誰想吳漢三因禍得福又殺了回來。

冬妮不是林竹玉親生的,目前他們勢單力薄……打不過,只能忍了。

馮春生晚上回家和冬妮嘮叨這些。他和小肚子異軍突起,尖角領花襯衫都遮不住。

冬妮脫下墊肩西裝,趿拉上拖鞋說你給我說這有啥用,開會時怎麼不當著咱媽的面說。

他便被噎著了,使勁摁著肚子,彷彿想讓它再重新歸位似的,自我安慰,雖然不喜歡吳軍,但自從周小周出現後,他也想找個同盟軍,否則偌大的葛氏落進葛春妮手裡也不無可能。

冬妮淡淡地說,落進夏妮手裡和春妮手裡有什麼區別?這下子他完全被噎住了。

馮春生想說相較吳軍,葛春妮和周小周這對組合的殺傷力更大……但這種小心思他不能對冬妮解釋的太清楚。

……

1997年的7月1日,是個載入史冊的日子。

隨著這個特殊時刻的臨近,受苦受難的香港在歷經百年的滄桑後,終於迎來了黎明的曙光。

當那首“一百年前我眼睜睜地看你離去,一百年後我期待著你回到我這裡,滄海變桑田,抹不去我對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喚你,我的一九九七年……”在大街小巷廣為傳唱,社會各界紛紛以各種形式慶祝香港迴歸,歡迎遊子迴歸。

葛春妮作為青花陶瓷廠迎回歸紀念品設計小組的組長,帶隊加班加點趕製了一批迎接香港迴歸的陶瓷,投放市場後深受喜歡,受到省建陶協會的點名表揚。

春妮是省建陶協會最年輕的理事,去年雖然諸事不順,她還是連著獲了幾個設計獎,省建陶協會的鄭主席是個惜才之才,很看重春妮,在青花陶瓷協會成立時,極力推薦她做主席,並準備將這次“迎香港迴歸暨省內外建陶交流會”交由青花陶協來主辦。

小城人有小城人的倔強和不羈。雖然身在小城,卻有看不上小城的野心和決定,更看上同為小城人的同類。他們高傲而安靜地存在著,即使被大城市人看成孤僻也毫不在意。

這一現象在陶瓷藝人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至。

青花陶瓷人的實力不弱,卻一盤散沙似的各自為政,在全國、乃至全省都難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葛春妮當選為青花陶協主度後,想凝聚人心,將“青花陶瓷人”的牌子打出去,從而形成青花陶瓷的軟實力。

凝聚人心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透過舉辦各種活動,讓大家在交流中相互碰撞,從而拉近距離,增強感情和信任。

然,再倔強的小城人,也幹不過金錢的魅力。活動需要孔方兄的支援。

九十年代的中期,許多國有企業被扔進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後,因效率低,成本高,競爭對手林立,漸顯敗相。

大環境的難題,同樣也是青花陶瓷廠的難題。縱使又上了一條建陶生產線,效益依然不好。陶協的牌子雖然掛在廠裡,卻連個辦公室都沒有。

作為一個家徒四壁的協會,以前舉辦活動都靠葛春妮刷臉,將葛氏的展廳或扇廠頗有文藝氣息的車間一隅當成活動場所,再向她爸葛國貞強捐點贊助,結束後大家聚個餐啥的。

父親病倒後,春妮沒好意思再向家裡開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陶協的活動只好暫時擱淺了。

鄭主席知道青花陶協的困境,告訴春妮省裡的這次活動有贊助。贊助方是廣州佛山一家陶瓷廠的老闆。此人是一名陶瓷設計師,人家出資贊助活動的唯一要求是,在活動期間為他的私人收藏品舉辦一個小型陶瓷研討會。

春妮認為這要求合情合理,也符合這次活動的氛圍,十分開心地答應了。

這麼大一個活動,需要動用陶瓷廠的大會議室。

全省的活動放在青花小城舉辦,這是以往從來沒有過的事情。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