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皇后,認為她沒有資格當皇后,就是一個武昭儀而已,你即使殺了我,我也還是管你叫武昭儀。那麼蕭淑妃呢?我們前幾講說過,蕭淑妃性格比較剛烈,挺像武則天的,在這種情況下,她就沒有那麼平靜了,她破口大罵:“阿武妖猾,乃至於此,願他生我為貓,阿武為鼠,生生扼其喉。”說阿武這個狐狸精把我害到了這步田地,希望來世我變成一隻貓,阿武變成一隻老鼠,我要活活把它給掐死。話說得很狠。但是我們考慮一下這兩個人的不同反應,哪一個對武則天更有殺傷力?是王皇后那句話。她對武則天表現出來的那種輕蔑和傲慢,是武則天更加無法容忍的。所以,把這兩人殺了之後,武則天覺得還是難解心頭之恨。怎麼辦?武則天不是愛好文史嗎?她又玩起文字遊戲來了,給這兩個人改姓。王皇后本來姓王,這時候給她改姓蟒,說她是蛇,心如蛇蠍。蕭淑妃呢?給她改姓梟,這是一種惡鳥,像鷹一樣,吃肉的。武則天說,你們兩個,一個是毒蛇,一個是惡鳥,都不是什麼好東西。就這樣,武則天既消滅了這兩個人的肉體,又從精神上侮辱了她們。
那麼,我們今天應該怎麼看待這件事呢?我想,有兩個問題必須弄清楚。第一,武則天確實直接殺死了王皇后和蕭淑妃,但她是在徵得了唐高宗的同意之後辦理的。換句話說,這是唐高宗的授權,唐高宗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下詔處死王、蕭二人,如果沒有高宗的首肯,武則天她既不能也不敢殺死這兩人。所以,如果說我們追究終極責任的話,這兩個人的慘死,應該追究到唐高宗的身上。第二,武則天取得了對這件事的具體執行權之後,她對囚犯進行了虐殺,在執行過程中極盡打擊報復之能事。其實,武則天這個故事也是有藍本的,這個事情像極了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雉的故事。劉邦活著的時候比較寵愛戚夫人,劉邦死後,呂后掌權了,她是怎麼對待戚夫人的?她把戚夫人的眼睛給挖了,然後把耳朵給燻聾了,再把胳膊、腿給砍下來。她說,這叫人彘,也就是人豬。之後她把這怪物扔到廁所裡,兒子惠帝都被嚇瘋了。武則天的所作所為與呂后當年的故事異曲同工。 。 想看書來
一 王蕭之死(3)
正因為這兩個故事太像了,現在有些學者認為,武則天殺死王、蕭二人未必那麼殘酷,懷疑是史學家在給武則天抹黑。他們認為是史學家把呂后的故事信手拈來,安到了武則天身上。但是我個人認為,武則天存在虐殺對手的可能性。為什麼呢?是不是俗話說的“最毒莫過婦人心”啊?我認為不是這麼簡單。關鍵問題是,無論武則天多麼強,她都處在一個男權至上的社會里。男性家長,或者簡單地說她的丈夫,掌握著她的身家性命,這些和她爭奪丈夫的女人,不僅僅是情敵、政敵,甚至是她生命的敵人。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恐懼,所以當她能夠有所作為的時候,才會如此的殘忍、瘋狂、不顧一切。其次,武則天從小喜歡閱讀文史書籍,大概對呂后的故事也並不陌生。從人性的角度來說,不自覺地借鑑前人經驗,模仿前人的舉動也算是一種本能吧。我們現在不主張讓小孩看暴力鏡頭,不就是怕他日後模仿嗎?何況,武則天不是一個看到老鼠都要尖叫的人,她從來不害怕殺人。為了扳倒這兩個人,她已經犧牲了自己的女兒,現在,就讓她們死得難看些吧。
武則天這麼做的後果是什麼呢?民間有這麼一個說法,說武則天從此對貓十分懼怕,宮中從來不養貓,因為貓是蕭淑妃變的,她害怕貓會去掐她的脖子。不但民間這樣傳說,《資治通鑑》也有類似的記載,說武則天在血腥殺人之後,患上了心理疾病,因為害怕蕭淑妃轉世報復,所以宮裡再也不養貓;又說她整天做噩夢,因為多次看見王皇后和蕭淑妃的鬼魂披頭散髮,鮮血淋漓,所以不敢繼續住在太極宮,後來搬到了大明宮,再後來嚇得連長安都不敢住了,就搬到東都洛陽去了。
這兩個說法,其實都是史書的作者一廂情願。武則天的心理遠比他們想象的堅強,她還是繼續養貓的。同樣是《資治通鑑》的記載,說武則天當皇帝之後,特別喜歡宣傳在自己的統治之下一切都可以改變,仇敵都可以變為朋友。有一次,她給大臣們做了一場馴獸表演。她把一隻貓和一隻鸚鵡關在一個籠子裡,給大臣傳看。貓和鳥不是天敵嗎?但是她宣稱,在她的調教之下,它們可以改變天性,和平共處。大臣也都湊趣,認真觀看,一邊看一邊讚美:我們的皇帝,是多麼偉大啊,居然感化了這隻貓。可是傳來傳去,時間不就悄悄地溜走了嗎?最後,貓餓了,貓是畜生啊,它有畜生的本能,一看旁邊有一隻鳥,一下子撲上去,咬斷了鸚鵡的脖子。武則天當時很沒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