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父親,耳濡目染,學養深厚,滿腹經綸。唐高祖死後,她雖然沒有子女,但是因為飽讀詩書,被唐太宗留下來,讓她繼續留在宮裡任職,教育自己的兒子。她教的這個學生是誰呢?就是後來的大唐高宗李治。這是第二種情況。第一和第二種情況的人數都不太多,最多的是第三種情況:妃嬪既沒有子女,又沒有任何特殊才能,那怎麼辦?依據北朝慣例,她們或者被安排到為故去皇帝修建的別廟裡,或者被安排到國家指定的尼姑庵或者道觀之中,當尼姑或者是道士。這是最大多數人的命運。武則天呢,就屬於這沉默的大多數,在先皇歸去的哀樂裡到尼姑庵當尼姑去了。
根據《唐會要》的記載,“太宗崩,武則天隨嬪御之例出家,為尼感業寺”。感業寺在哪兒呢?這是學術界眾說紛紜的一個問題。現在主要的說法有三種:第一種,感業寺在長安城西南部的崇德坊,崇德坊原來有兩個尼寺,東邊的叫做道德尼寺,西邊的叫做濟度尼寺。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死後,這兩個尼寺都搬家了。道德尼寺搬走之後,原址建成了崇聖宮,這就是唐高宗給唐太宗建的別廟;同時,它西邊的濟度尼寺也搬家了,原址改成靈寶寺,安置唐太宗沒有子女的妃嬪。按照這種說法,感業寺就在崇德坊的濟度尼寺的舊址,當時叫感業寺,後來由於歷史變遷,又改名叫做靈寶寺。這種說法最早是由北宋的宋敏求在他的《長安志》中提出來的。
流落尼姑庵(2)
第二種說法是在第一種的基礎上產生的,見於南宋程大昌的《雍錄》中。程大昌說,崇德坊有兩個尼寺,東邊的叫道德尼寺,西邊的叫濟度尼寺。唐太宗死後,兩個尼寺分別搬遷,其中濟度尼寺就搬到了長安城東邊的安業坊,在安業坊又改名叫靈寶寺,這就是史料中所提到的感業寺。可以看出,第二種說法可能是程大昌對宋敏求第一種說法的誤讀或者誤記。
第三種說法是現代學者提出來的。現在西安有一所小學叫做感業寺小學,感業寺小學的原址就是唐朝的感業寺。感業寺小學在哪兒呢?比對唐朝長安城史料,感業寺小學應該在唐朝的禁苑之中,沒出大內。
三種說法哪種可信呢?我個人認為第一種是最可靠的,理由有兩點。第一點,這個記錄出現最早。持這種觀點的宋敏求是北宋人,北宋離唐朝相對較近,比較容易瞭解唐朝的真實情況。第二點,既然是安置唐太宗的妃嬪,那麼這個寺的位置應該和唐太宗的別廟相去不遠。唐太宗的別廟崇聖宮就在崇德坊道德尼寺的原址之上,證據確鑿,向無異議,那麼它西邊的濟度尼寺舊址用來安置妃嬪,也是最合理的一種安排。所以我認為,武則天當尼姑的感業寺就坐落在長安城西南的崇德坊。
到感業寺當尼姑可能是武則天整個生命線的最低谷了,為什麼這麼說?前面我們說過,一個女子到了後宮本來就前途莫測,得皇帝寵愛的機會很少。可是皇帝死了之後,到尼姑庵裡給皇帝當未亡人,出頭的機會可以說是等於零了。因為所謂“未亡人”,就是這個人雖然還沒有死,但她今後生命的唯一目標就是等死,等著到九泉之下去跟皇帝會合。但我覺得,機會的有無和大小原本就因人而異,因為人在機會面前的反應是分層次的:
第一個層次也是最低層次,我管他叫凡人,常常是機會到了手邊都可能抓不住,任由機會悄悄溜走,然後自己再追悔莫及。
比這高一個層次的,我管他叫強人,強人的特徵是什麼啊?只要有機會來了,一定能抓住它,藉助機會走向成功,所以強人也就是成功人士。
再往上一個層次,就是最高層次了,我管他叫超人,超人不是等待機會,而是創造機會,叩開命運之門。武則天就是我所說的超人,她即使在感業寺這樣的不利環境之中,也能夠創造機會,讓自己走出陰影,走向輝煌。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愛上父皇的才人(1)
武則天是怎樣創造機會呢?她施展手段,把自己的命運和當時的皇帝李治緊緊地聯絡在一起。這個事情並非起源於感業寺,早在武則天進入感業寺的前幾年,她已經開始逐步實施這一計劃了。《唐會要》記載說:“時,上在東宮,因入侍,悅之。”這是講武則天和唐高宗二人初步建立關係的一段經典史料。“上在東宮”,表明是在李治當太子時期,“因入侍”,是說侍奉病中的唐太宗。有了這段史料,我們就能夠把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建立感情聯絡的時間段給確定下來。因為唐太宗是貞觀二十年得病,貞觀二十三年去世,所以太子李治伺候唐太宗於病榻前,確定一定以及肯定是在這三年之間。“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