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皇后去世,*的許敬宗竟然因為大書法家歐陽詢長得醜,在葬禮上哈哈大笑。這一笑也就笑掉了他頭上的烏紗帽,被貶到地方去了。後來好不容易在高宗初年又混到了禮部尚書,沒想到又因為把小女兒嫁給少數民族首領馮盎,就是後來的大太監高力士的曾祖,被人彈劾,說他貪財賣女,又被貶到了地方。因為這樣一些性格乃至人格缺陷,許敬宗的仕途起起落落,幾十年過去了,當年的同僚都已經手握大權,而他只是個衛尉卿,雖然也是三品官,但只是一個負責皇帝車馬的事務性官員,沒有什麼實際權力。因此他也是鬱郁難平。
但是,古人說得好:“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現在皇帝打算立武昭儀為後,而*大臣紛紛反對,這是個多事之秋,許敬宗隱隱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憑著自己半生從政的直覺,他決定站在皇帝的一方。但是,支援皇帝能夠獲取多大的好處呢?皇帝的決心有多大?許敬宗一時還看不清楚,不敢貿然表態。恰好此時出了李義府貶官之事,李義府求教於許敬宗的外甥王德儉,老謀深算的許敬宗就勢投石問路,結果非常令人滿意,許敬宗決定行動了。
這樣,以許敬宗和李義府為核心,一批以支援武則天為共同政治目標的官僚就集結在一起了。他們透過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和武則天暗通聲氣,在外廷和後宮之間迅速建立起了一個反應敏捷的情報網,這個情報網的末端散佈在外廷的各個部門,頂端則是野心勃勃的武昭儀和在背後支援她的皇帝李治。
。 想看書來
二 殿廷上的鬧劇(1)
支援武則天的勢力暗流湧動,反對她的大臣也開始逐步集結。這一派的首領是*重臣長孫無忌。此外,還包括唐太宗任命的另一位顧命大臣,長孫無忌的忠實追隨者褚遂良,以及剛剛在立宸妃問題上投過反對票的來濟和韓瑗。兩派人馬都在暗中發展勢力,中央的政治風雲開始變得波詭雲譎,並且逐漸向下波及。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立武則天為後的事,一時間成為大家關注的中心話題。長安縣令裴行儉私下找到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議論說,武昭儀心術不正,她要是立為皇后,國家可就要遭殃了。這種私下議論馬上被武則天的情報網探聽到了,御史中丞袁公瑜迅速把這件事彙報給武則天的母親楊氏,楊氏再傳達給武則天,武則天再推動高宗作出反應。很快,裴行儉被貶為西州都督府長史,也就是今天新疆的吐魯番,遠遠地離開了政治中心。此後不久,武則天的首席支持者許敬宗升遷為禮部尚書。皇帝的巨手終於顯示出了威力: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隨著兩派官員的或升或降,原本看起來鐵板一塊的外廷官僚隊伍逐漸分化。每個人都在觀察,考慮自己的立場以及可能引發的後果。就在這緊張的氣氛之中,永徽六年(655年)九月,唐高宗和武則天終於決定攤牌了。
據《唐會要》記載,這天,唐高宗在退朝之後單獨留下了四位宰相,說要跟他們到內殿商量一件事。這四位宰相是誰呢?第一位是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長孫無忌,第二位是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李勣,第三位是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于志寧,第四位是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褚遂良。唐朝的宰相制度比較複雜。首先,有一些官職是法定宰相,比如尚書省的長官尚書令,中書省的長官中書令,門下省的長官門下侍中。在這之中,尚書令是正二品,中書令和侍中都是正三品。但是,因為尚書令權力過大,從太宗朝開始,尚書省不再設尚書令,所以,尚書省的副職左右僕射就成為宰相,都是從二品。此外,還有一些人不擔任三省長官,但是也可以經由皇帝的任命成為宰相。這些人要成為宰相,一般要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或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名號,就是說他們也和中書、門下兩省的長官一樣擁有決策權力。長孫無忌和李勣就都屬於這種情況。
在唐高宗永徽六年,各種名號的宰相一共有七位。除了我們剛才提到的四位之外,還有中書令韓瑗、門下侍中來濟和另一位門下侍中崔敦禮。按照唐朝的傳統,皇帝退朝以後,所有的宰相要到政事堂共同議政。可是這次呢?皇帝沒有按常規,而是單獨召見部分宰相,這顯然意味著有特殊的事情。這四個人互相看了看,皇帝會有什麼事呢?回顧一段時間以來圍繞武昭儀引發的政治風波,他們覺得,今天的事情一定與武昭儀有關。
他們四個人就商量對策了,如果皇帝一會兒提起這件事,咱們應該怎麼回答呢?有一個人提議:“長孫太尉當先言之。”
但是褚遂良不同意。他說:“太尉,上之元舅,脫事有不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