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下洛皮斯城後,華朝將巴爾扎塔被處死的訊息廣泛傳播,猶如一股寒風,迅速席捲了帕提亞帝國的每一個角落。
這不僅是對巴爾扎塔個人抵抗華軍的懲罰,更是華朝向帕提亞帝國剩餘城市守將發出的一記警鐘,意在明確告知:面對華朝的大軍,投降宜早不宜遲。
若等到華軍兵臨城下,戰鼓雷動、大炮轟來之時再思投降,那便為時已晚。如此行為,不僅浪費了華軍的寶貴炸彈與精力,更是對華朝威嚴的公然挑釁,必將受到嚴厲的追究與不可饒恕的懲罰。
華朝此舉,意在樹立一個鮮明的榜樣,讓帕提亞帝國的將領們深刻認識到,唯有早日投降,方能保全自身與部下的性命,更有可能獲得華朝的優待與重用。
正如丁零國的國王孛爾金,他明智地選擇了在華朝大軍到來之前投降,不僅保住了性命,更被委以重任,擔任丁零州的州長,成為了華朝治下的一方諸侯。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堅昆國的結局。
該國國王赫炎戈因驕傲自大,負隅頑抗,以為能利用山川地利擋住華軍的進攻,最終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整個國家也被華朝拆分為幾個郡,併入丁零州管理,徹底失去了獨立與尊嚴。
這一慘痛的教訓,無疑是對那些仍心存僥倖、試圖以武力對抗華朝的將領們的沉重打擊。
華朝透過這“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既展現了其寬容與仁慈的一面,也彰顯了其嚴厲與果決的態度。如此策略,旨在從心理上瓦解帕提亞乃至羅馬將士,以及其他小國、部落人們的抵抗意志,讓他們在面對華朝的大軍時,能夠明智地選擇早日投降,從而減少不必要的流血與犧牲,為華朝的征服之路鋪平道路。
在波斯灣的北端,查拉塞尼王國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帕提亞帝國的版圖上,作為帕提亞帝國的附屬國,它憑藉其緊鄰波斯灣的得天獨厚地理位置,發展起了蓬勃的海洋貿易。
這片海域不僅是連線東方與帕提亞帝國內陸的重要航道,更是查拉塞尼王國商業繁榮的基石。王國的港口船隻往來如織,滿載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珍奇貨物,使得王國經濟昌盛,民眾生活富足。
近年來,查拉塞尼王國與大月氏、天竺以及遙遠的華朝之間,海洋貿易的紐帶愈發緊密。不僅如此,帕提亞帝國內部的多個城市也依賴於查拉塞尼作為對外貿易的中轉站,這使得王國的地位更加顯赫,財富如潮水般湧入,國庫充盈,百姓安居樂業。
然而,好景不長,自去年華朝突然中斷了與查拉塞尼的糧食貿易以來,王國的命運開始急轉直下。原本充裕的糧食儲備逐漸見底,而宗主國帕提亞及周邊各國、部落也因自身需求緊張,無法伸出援手。一時間,查拉塞尼國內糧價飆升,如脫韁的野馬般難以控制。
即便偶爾有膽大的走私商人,冒著被華朝海軍巡邏艦發現的風險,從天竺偷偷運來糧食,那高昂的價格也讓普通民眾望而卻步。這些走私糧食如同無價之寶,不僅掏空了查拉塞尼百姓的腰包,更讓王國的經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民眾手中的金銀幣和華朝紙幣都在不斷變少,糧價卻仍在不斷攀升,彷彿要將整個王國推向深淵。
當華朝發起西征的號角響起時,查拉塞尼王國的糧價已經飆升到了令人瞠目的高度,與華朝相比,竟高達數十倍之多。在這場無情的饑荒中,許多底層貧民和奴隸因無力購買天價糧食,只能無奈地面對死亡的降臨。他們的身軀在飢餓的折磨下日漸消瘦,最終化作了這片土地上最悲慘的註腳。而查拉塞尼王國,這個曾經繁榮一時的海上明珠,此刻也籠罩在了飢餓與絕望的陰影之下。
太平卅一年(224年)四月中旬,春日的暖陽照耀著波斯灣的碧波,卻掩蓋不住即將到來的風暴。華朝海軍印度洋艦隊的旗艦——徐州號戰列艦,如同一頭雄壯的海獸,率領著三艘巡洋艦、十多艘炮艇以及滿載物資與士兵的運輸艦、登陸艇,緩緩駛入了查拉塞尼王國濱海重鎮努西斯帕的海域。海面上,艦旗獵獵,炮口森嚴,彰顯著華朝海軍的赫赫威名與不可一世。
努西斯帕,這座坐落於波斯灣畔的繁華都市,不僅是查拉塞尼王國除首都之外的咽喉要地,更是其經濟、軍事的雙重樞紐。因此,這座城市的首席執政官之位,絕非等閒之輩所能覬覦,而是由國王加拉因的妻弟卡里姆親自坐鎮。卡里姆這位外戚重臣,不僅是國王的親戚,更是其最信賴的心腹,權傾一時,位高權重。
然而,當那龐大的華朝艦隊出現在海平線上時,卡里姆的心中卻泛起了複雜的漣漪。他望著那遮天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