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府衙設在慮虒縣的張循現在詢問範圍是10天、100公里,剛好能從慮虒縣覆蓋到雁門關、陰館縣。
可得到雁門太守莊倫的求援資訊後,他問了一下系統,發現10天之內雁門關和陰館縣都沒有遭到外族攻擊。
思索一番後,張循就明白了,南匈奴本身就是從匈奴內部爭權奪利失敗後無奈南逃依附漢朝的,實力並不強,聽說總人口都不到十萬。南遷入漢後,又與漢民混居,許多匈奴人都在幷州北方諸郡定居了下來,部分人學會了種地,沒了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習慣,失去了全民皆兵的基礎,總兵力還不到一萬人。
鮮卑族也並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分為許多不同的部落,互相之間爭權奪利、彼此攻伐,並不統一,就像國內的各方諸侯一樣,各懷鬼胎。
加上雁門關銅牆鐵壁,一般遊牧民族騎兵也難以攻破。因此,這次南匈奴大概聯合的也僅僅是鮮卑族的一支,總兵力並不多,只限於攻掠北方諸郡縣,並沒有深入中部來攻打雁門郡治陰館和雁門關。
當然,也可能是對方南下的時間超出了10天範圍,等搶掠完了北方諸郡,還是會南下攻打陰館和雁門關的。
但無論匈奴、鮮卑來不來,張循都不可能坐視不理,讓外族在北方諸郡燒殺搶掠,殘害漢民同胞。
何況,只要太守莊倫轄制的雁門郡其餘諸縣集體歸附,他的管轄人口可能就會超過10萬,系統獲得升級,每天提問次數達到50次,時間20天,範圍達到方圓200公里。
如此寬裕的提問次數、時間、距離,足以讓他吊打北狄聯軍,並順勢控制北方諸郡,獲得大量的戰馬資源。
當然,張循也不敢把所有兵力都帶走,怕被太原的秦通反過來偷家。特別是慮虒縣,裡面有許多秘密,決不能丟。
因此,最後張循也只帶了楚義的第1軍步兵和趙雲的第3軍騎兵營總共3000兵力北上,離開雁門關,馳援郡治陰館縣。
這個時候,已經有許多南逃的漢民路過陰館、抵達了雁門關,拖家帶口地想要逃入關內保命。
在透過系統確定沒什麼大問題後,張循就下令放行了。畢竟,這些都是同胞,而且還能為自己關內的地盤帶來人口。
抵達陰館後,太守莊倫率領雁門郡大小官吏數十人在城門外迎接,看到張循只帶了3000人左右的兵力,頓時有些失望。
然而,在近觀了黃巾軍的軍容軍紀、武器裝備後,又增強了不少信心。畢竟,張循手下的軍隊,與這個時代的軍隊還真的大不相同,光是令行禁止的紀律就嚴明瞭不少。
接收了雁門郡治後,張循首先讓莊倫下令,讓他治下還沒有陷落的幾個縣城配合黃巾軍接收城防,將那些縣城全部掌控到手中,增加管轄人口。
即使有人逃跑,也是逃進了關內,一樣在張循的地盤上。
隨著太守莊倫的命令傳下去,雁門郡諸縣整體歸順了黃巾軍,張循的管轄人口達到10萬人,系統升級,時間升到20天,範圍達到方圓200公里,每日提問次數達到50次。
此時,更細的情報也已經傳來。此次南匈奴反叛主要攻掠的是幷州北部的朔方、五原、西河三郡;而鮮卑攻掠的,則主要是雲中、定襄、雁門三郡。
到張循完成升級的時候,鮮卑大軍已經完全攻佔了雲中、定襄全境,及雁門郡北方部分地區,正在沿大同盆地南下,殺向桑水河南北兩岸的陰館、馬邑而來。
陰館縣在桑水河的南面,鮮卑騎兵不易渡河攻擊。但馬邑縣卻在桑水河的北面,鮮卑人一定會先攻下馬邑,再想法渡河攻打陰館、雁門關的。
莊倫以為張循會憑藉桑水河和雁門關的天然優勢,讓雁門關與陰館互成犄角,據河而守。
但張循透過系統卻知道,鮮卑人並不是笨蛋,他們會找其他地方渡河,繞行攻擊。哪怕張循有卜卦系統,想要擊敗上萬人的鮮卑大軍,也頗費功夫,而且己方傷亡不小。
更主要的是,如果放棄北岸,馬邑縣城的數千百姓會遭到鮮卑人的燒殺搶掠,所以張循不能放棄。何況,丟了馬邑,他的管轄人口都有可能掉下10萬大關,系統會掉級,提問時間、範圍、次數會降低。
因此,張循親自帶兵渡過桑水,進駐馬邑縣,將城外的百姓暫時遷入城內,堅壁清野,等待鮮卑大軍的到來,準備給對方一個迎頭痛擊。
但真正襲殺敵軍的卻不是守城的2000步兵主力,是張循、趙雲率領的騎兵。他們並不進城,而是在城外遠離道路的地方埋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