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感覺不可置信。】
【夏侯霸:“對。”】
【眼看對方如此訴說,司馬懿也是不由得苦笑一聲。】
【想不到諸葛亮,臨死之前海用心良苦。】
【真是奇才之才啊!】
【夏侯霸本想要率兵追擊,但卻被司馬懿給攔下。】
【如今諸葛亮已死,他可以高枕無憂。】
【於是下令眾將堅守隘口,自己則是返回洛陽上奏天子。】
【謀劃征討蜀漢之策。】
【卻說另一邊蜀軍帶領諸葛亮靈柩,前往漢中撤退時。】
【魏延本來負責領兵斷後,誰知他卻下令將燒掉。】
【很明顯,他這般舉動就是為了截斷蜀軍後撤的後路。】
【其意更是十分明顯,這是在高調反叛示威。】
【楊儀等人收到訊息也是十分震驚。】
【諸葛丞相臨死前,早已料定魏延日後必反。】
【但怎料今日果然如此。】
【費禕對此也是十分的擔心,魏延必定會先表奏天子,誣告他們幾人造反。】
【故而也是燒燬棧道阻擋歸路。】
【為了粉碎魏延的陰謀,防止漢中有失,楊儀等一面率兵快馬,向天子奏報事情真相,一面命王平先行,繞到魏延身後,阻攔他的去路。】
【很快,王平也是攔截魏延的兵馬,面對王平的斥責,魏延竟怒懟道:丞相雖死,我今尚在。】
【“豈可因丞相一人,而廢國家大事。”】
【“丞相若早依我計,沿子午谷進兵,早取長安久已。”】
【王平見一番苦口婆心無果後,又是將主意投向軍士身上。】
【王平:“弟兄們,爾等皆是西川之人呢,川中多有父母,兄弟親朋,丞相在世之日,不曾薄待爾等,爾等今日不可相助反賊。”】
【“弟兄們,要聽從丞相遺令,隨從大軍返回家園。”】
【聽到這話,也是散開大半。】
【跟隨王平回去領賞。】
【唯有馬岱留在陣營,表示真心輔助。】
【魏延見狀大喜,當即也是決定先回漢中立足。】
【之後再圖兩川之地。】
【而馬岱聽後,瘋狂稱讚,使得魏延也是異常的得意。】
【同時妄言要爭霸整個漢中。】
【於是也是當即領兵前往南鄭。】
【而姜維等人此時早已經恭候多時。】
【楊儀按照諸葛亮生前妙計,慫恿魏延要奪取兵權,攻取漢中可以,只要汝敢在馬上連叫三聲,誰敢殺我。】
【便是真正的大丈夫。】
【同時自己也是將漢中城池拱手相讓。】
【只用叫三聲,便能得到兵權和漢中城池。】
【如此的便宜他怎麼不願意?】
【魏延哈哈大笑:“休說連叫三聲,便是叫三萬聲,又有何難?”】
【“誰敢殺我,誰敢殺我?哈哈哈哈,誰敢殺....”】
【話音剛落,馬岱大叫一聲,“我敢殺你!”】
【說罷,手起刀落,直接將之擊殺。】
【原來,諸葛亮臨終時,授馬岱以密計,只待魏延喊叫時,便出其不意斬之。】
【當日,楊儀讀罷錦囊計策,已知伏下馬岱在彼,故而依計而行。】
【於是兩人也是聯合殺了魏延。】
【除掉魏延後,楊氏姜維等人也是率兵扶持丞相靈柩。】
【同返漢中埋葬諸葛亮。】
【劉禪得知噩耗後,瞬間也是痛不欲生。】
【帶領全國之人為丞相大人送葬。】
【其場面可謂是十分的壯觀。】
【可以說,整個全國之人,都為之弔喪。】
【出師一表真名事,千載難堪伯仲間。】
【舌戰群儒,智取東風,七擒孟獲,草船借箭,這些事蹟也是讓後人銘記於心。】
【二十七歲的諸葛亮走出隆中,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諸葛亮用自己一生踐行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
【從二十七歲出山,到五十四歲去世,輔佐劉備,劉禪兩位君王。】
【為蜀國政權奉獻了大半生,】
【儘管諸葛亮不紅沒有完成劉備的遺願,但在他離世前還未看到過蜀漢太平盛世,但在亂世中,他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