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賤不見序,故深諱為不可知之辭。不日者,順諱為善文也。�失,音舜,本又作“�失”尹乙反,又大結反,以目通指曰�失;本又作“�矣”音同,字書雲“�失,�寅也。以忍反”)
&esp;&esp;[疏]注“以目通指曰�失”解雲:言其用目視之,而並指向魯,若今時瞬眼矣。注“文公”至“不能”解雲:即上二年二月“丁丑,作僖公主”傳雲“何以書?譏。何譏爾?不時也。其不時奈何?欲久喪而後不能”是也。注“喪娶逆祀”解雲:其喪娶,即二年冬“公子遂如齊納幣”傳雲“何以書?譏喪娶”是也。其逆祀,即二年秋“大事於大廟,躋僖公”傳雲“何譏爾?逆祀也”者是也。而先引喪娶者,正以納幣之前。仍有數禮。不妨在大事之前,故見之。注“外則貪利取邑”解雲:即上“春,公伐邾婁”“取須朐”是也。注“不日”至“善文”解雲:正以日為不信辭故也。
&esp;&esp;冬,徐伐莒。(謂之徐者,前共滅王者後,不知尊先聖法度。今自先犯,文對事連,可以起同惡,莒在下不得狄,故復狄徐也。一罪再狄者,明為莒狄之爾。徐先狄,在僖十五年。復,扶又反。)
&esp;&esp;[疏]注“謂之”至“同惡”解雲:即僖十四年“春,諸侯城緣陵”傳曰“孰城之?城杞也。曷為城杞?滅也。孰滅之?蓋徐、莒脅之”是也。言不知尊先聖法度者,謂杞有禹法度也。注“莒在”至“徐也”解雲:謂莒時被伐,例不得出主名,是以無由狄之。注“徐先”至“五年”解雲:即僖十五年冬“楚人敗徐於婁林”彼注云“謂之徐者,為滅杞,不知尊先聖法度,惡重,故狄之也”是也。
&esp;&esp;公孫敖如莒蒞盟。
&esp;&esp;八年,春,王正月。
&esp;&esp;夏,四月。
&esp;&esp;秋,八月,戊申,天王崩。冬,十月,壬午,公子遂會晉趙盾,盟于衡雍。(雍,於用反。)
&esp;&esp;乙酉,公子遂會伊雒戎盟於暴。(四日不能再出,不卒名者,非一事再見也。雒,音洛。暴,步報反,本又作“曝”一音甫沃反。見,賢遍反。)
&esp;&esp;[疏]注“四日”至“見也”解雲:欲道宣元年“公子遂如齊。三月,遂以夫人婦姜至自齊”傳雲“遂何以不稱公子?一事而再見者,卒名也”注云“卒,竟也。竟但舉名者,省文耳”言彼是一事再見,故得省文,與此異也。
&esp;&esp;公孫敖如京師,不至復。丙戌,奔莒。不至復者何?不至復者,內辭也。不可使往也。(安居不肯行,故諱使若巳行,但不至還爾。即巳行,當道所至乃言復,如至黃矣。)
&esp;&esp;[疏]“不至復者何”解雲:欲言不到,經有如文;欲言實到,復有不至之稱,故執不知問。注“即巳”至“黃矣”解雲:即宣八年“夏,六月,公子遂如齊,至黃乃復”是也。
&esp;&esp;不可使往,則其言如京師何?遂公意也。(正其義,不使君命壅塞。壅,於勇反。)何以不言出?(據慶父言出奔。)
&esp;&esp;[疏]注“據慶”至“出奔”解雲:即上閔二年九月“公子慶父出奔莒”是也。
&esp;&esp;遂在外也。(諱使若從外奔,不敢復還者也。日者,嫌敖罪明,則起君弱,故諱使若無罪。復,扶又反。)
&esp;&esp;[疏]注“日者”至“無罪”解雲:閔二年九月“公子慶父出奔莒”彼注云“不日者,內大夫奔例,無罪者日,有罪者月”是也,故此作注云“日者,使若無罪矣”內大夫奔例日者,襄二十三年“冬,十月,乙亥,臧孫紇出奔邾婁”之屬是也。
&esp;&esp;�眾。(先是公如晉,公子遂、公孫敖比出不可使,勢奪於大夫,煩擾之應。�眾,音終。)
&esp;&esp;[疏]注“先是”至“之應”解雲:公子遂不可使者,即僖三十年冬“公子遂如京師,遂如晉”傳雲“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公不得為政爾”注云“不從公政令也。時見使如京師而橫生事,矯君命聘晉,故疾其驕蹇自專,當絕之”者是。
&esp;&esp;宋人殺其大夫司馬。
&esp;&esp;宋司城來奔。司馬者何?司城者何?皆官舉也。(皆以官名舉言之。天子有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皆三公官名也。諸侯有司徒、司馬、司空,皆卿官也。宋變司空為司城者,闢先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