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師作解雲“天子記崩不記葬,必其時也”故此弟子據而難之。“不及時書,過時書”解雲:其不及時書者,即宣二年十月“天王崩”三年正月“葬匡王”昭二十二年“夏,四月,乙丑,天王崩。六月,叔鞅如京師。葬景王”之屬是也,以其不及七月,故書之也。其過時書者,上下無文,唯桓十五年“三月,乙未,天王崩”至莊三年夏“五月,葬桓王”蓋以當之。注“重錄失時”解雲:以天下共葬一人而不如禮,故恩錄之,剌其失時矣。
&esp;&esp;我有往者則書。(謂使大夫往也,惡文公不自往,故書葬,以起大夫會之。日者,僖公成風之喪,襄王比加禮,故恩錄之,所以甚責內。惡,烏路反。)
&esp;&esp;[疏]注“日者”至“責內”解雲:如此注者,正以昭二十二年“六月,叔鞅如京師。葬景王”之屬不日故也。言襄王比加禮者,即元年“叔服來會葬”五年“榮叔歸含且�”“召伯來會葬”之屬是也。
&esp;&esp;晉人殺其大夫先都。
&esp;&esp;三月,夫人姜氏至自齊。(出獨致者,得禮,故與臣子辭。月者,婦人危重,從始至例。)
&esp;&esp;[疏]注“出獨”至“子辭”解雲:書致者,臣子喜其脫危而致,故曰與臣子辭耳。注“月者”至“始至例”解雲:獨行無制,恐有非禮之惡,故曰危重也。言從始至例者,即宣元年“三月,遂以夫人婦姜至自齊”成十四年“九月,僑如以夫人婦姜氏至自齊”之屬是也。
&esp;&esp;晉人殺其大夫士�,及箕鄭父。
&esp;&esp;楚人伐鄭。
&esp;&esp;公子遂會晉人、宋人、衛人、許人救鄭。
&esp;&esp;夏,狄侵齊。
&esp;&esp;秋,八月,曹伯襄卒。
&esp;&esp;九月,癸酉,地震。地震者何?動地也。(動者,震之故。傳先言動者,喻若物之動地以曉人也。)
&esp;&esp;[疏]“地震者何”解雲:大陰沈重,本無動性而書震,故執不知問。
&esp;&esp;何以書?記異也。(天動地靜者,常也。地動者,象陰為陽行。是時魯文公制於公子遂,齊、晉失道,四方叛德,星孛之萌,自此而作,故下與北斗之變所感同也。不傳天下異者,從王內錄可知。行,下孟反。孛,音佩。)
&esp;&esp;[疏]注“孛星”至“同也”解雲:即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是也。言與北斗之變所感同者,即十四年注云“齊、晉並爭,吳、楚更謀,競行天子之事。齊、宋、莒、魯弒其君而立之應”是也。注“不傳”至“可知”解雲:僖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傳雲“何以書?記異也。外異不書,此何以書?為天下記異也”今此地震為內錄之,內為新王天下明矣,故言不傳天下異者,從王內錄可知。
&esp;&esp;冬,楚子使椒來聘。椒者何?楚大夫也。楚無大夫,此何以書?始有大夫也。(入文公所聞世,見治昇平,法內諸夏以外夷狄也。屈完、子玉得臣者,以起霸事,此其正也。聘而與大夫者,本大國。椒,子遙反,一本作“�”子小反。見,賢遍反。)
&esp;&esp;[疏]“椒者何”解雲:欲言大夫,不言其氏;欲言微者,書名見經,故執不知問。注“入文”至“昇平”解雲:知文公為所聞之世者,春秋說雲“文、宣、成、襄所聞之世”是也。言見治昇平者,升,進也,欲見其治稍稍上進而至於平也。注“內諸夏外夷狄”解雲:即成十五年冬“叔孫僑如會晉士燮”以下“會吳於鍾離”傳雲“曷為殊會吳?外吳也。曷為外也?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是也。注“屈完”至“霸事”解雲:僖四年夏“楚屈完來盟於師,盟於召陵”傳曰“屈完者何?楚大夫也。何以不稱使?尊屈完也。曷為尊屈完?以當桓公也”何氏雲“增倍使若得其君,以醇霸德,成王事也”是也。其子玉得臣者,即僖二十八年夏“楚殺其大夫得臣”何氏雲“楚無大夫,其言大夫者,欲起上楚人本當言子玉得臣,所以詳錄霸事”是也。然則彼二人皆是傳聞之世,未合書之而書之者,欲起齊桓、晉文霸事故也。注“此其正”至“大國”解雲:等是夷狄,而舒越之屬皆無大夫,而楚得有大夫者,正以本是大國,故入所聞之世,於是見法矣。
&esp;&esp;始有大夫,則何以不氏?(據屈完氏。)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