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宮的大殿內,氣氛沉悶壓抑。周王坐在華麗的王座上,眉頭緊鎖,眼神中透著一絲煩躁。殿下的群臣們垂首站立,個個噤若寒蟬,生怕觸怒龍顏。
老臣衛武公緩緩走出佇列,他雖已年邁,但身姿依然挺拔,眼神堅定而睿智。他手持玉笏,恭敬地向周王行了一禮,而後開口道:“陛下,臣近日觀我朝之象,心憂不已。陛下身系天下,當以禮義為綱,仁德為本,然如今卻似有偏離正道之嫌。”
周王微微抬起頭,不悅地說道:“衛公,何出此言?朕自登基以來,兢兢業業,一心為國,豈會偏離正道?”
衛武公深吸一口氣,繼續說道:“陛下,《抑》之詩有云:‘抑抑威儀,維德之隅。’陛下之威儀,當彰顯德行。可如今,陛下在用人之上,時有不當。一些諂媚奉承之徒得以身居高位,而忠正賢良之士卻被冷落一旁。長此以往,朝綱必亂,民心亦失。”
周王聽了衛武公的話,心中有些惱怒,但他知道衛武公是三朝元老,德高望重,不好發作。於是,他強壓怒火,說道:“衛公,朕之用人,自有考量。那些臣子在朕面前,皆表現得忠心耿耿,朕如何能分辨真假?”
衛武公向前一步,說道:“陛下,忠奸之辨,不在言語,而在其行。真正的忠臣,會為陛下的過錯而直言勸諫,不懼得罪陛下;而奸臣只會迎合陛下的喜好,以謀取私利。陛下當廣開言路,傾聽不同之聲,明察秋毫,勿使奸佞矇蔽聖聽。”
周王沉默不語,他心中明白衛武公所言有理,但要他承認自己的錯誤,卻又有些不甘。
在京城的一個小巷子裡,住著一位名叫伯陽的年輕史官。他為人正直,對歷史和時政都有著深刻的見解。伯陽聽聞衛武公在朝堂上勸諫周王之事,心中對衛武公充滿了敬佩。
這日,伯陽在整理史料時,發現了許多前朝因君主昏庸、奸臣當道而導致國家滅亡的例子。他意識到,如果周王不能及時醒悟,西周也可能會重蹈覆轍。於是,他決定寫一篇文章,闡述自己的觀點,希望能引起周王的重視。
伯陽日夜奮筆疾書,終於完成了文章。然而,他只是一個小小的史官,想要將文章呈遞給周王,並非易事。他四處打聽,得知衛武公為人公正,或許能夠幫助他。於是,他鼓起勇氣,前往衛武公的府邸。
衛武公接見了伯陽,他看了伯陽的文章後,大為讚賞。“年輕人,你有此等見識和勇氣,實屬難得。我定會找機會將此文章呈遞給陛下。”
在衛武公的安排下,伯陽的文章被送到了周王手中。周王起初不以為然,但當他仔細閱讀文章後,心中不禁一驚。文章中列舉的史實和犀利的分析,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確實很嚴重。
周王決定召見伯陽,當面詢問他的看法。伯陽進宮後,雖有些緊張,但仍鎮定地說道:“陛下,臣以為,君主之德,關乎國家興衰。陛下應謹言慎行,以身作則,為臣民樹立榜樣。如《抑》所云:‘敬慎威儀,維民之則。’陛下的一舉一動,百姓皆會效仿。”
周王點頭道:“朕已知錯,只是朕久居高位,有些驕縱。如今朕欲改過自新,你有何建議?”
伯陽想了想,說道:“陛下,首先當整肅朝綱,將那些奸臣佞臣逐出朝堂,重用賢能之士。其次,陛下應關心民生,輕徭薄賦,使百姓安居樂業。再者,陛下需加強自身修養,多讀聖賢之書,以禮義約束自己。”
周王聽了伯陽的話,心中有了方向。他開始著手改革朝政,罷免了一批貪官汙吏,提拔了許多有才能的臣子。同時,他下令減輕百姓的賦稅,興修水利,改善百姓的生活條件。
在周王改革朝政的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阻力。那些被罷官的奸臣們不甘心失敗,他們暗中勾結,試圖破壞改革。他們散佈謠言,蠱惑人心,說周王的改革會損害貴族的利益,引起了一些貴族的恐慌。
衛武公和伯陽得知後,積極協助周王應對。他們向貴族們解釋改革的目的和意義,揭露奸臣們的陰謀。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平息了貴族們的恐慌,改革得以順利進行。
隨著時間的推移,西周在周王的治理下逐漸恢復了生機。百姓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對周王的信任和愛戴也與日俱增。周王也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重大,他時刻以《抑》中的詩句提醒自己,要做一個有德行、有作為的君主。
然而,改革並非一蹴而就,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周王在面對一些複雜的政務時,有時會感到力不從心。他再次召見衛武公和伯陽,尋求他們的幫助。
衛武公建議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