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天空,湛藍如寶石,陽光灑在鎬京的宮殿之上,金碧輝煌。周成王姬誦,這位年輕而睿智的君主,站在巍峨的宮牆內,俯瞰著腳下的都城,心中滿是對國家未來的憧憬與憂慮。
一日,朝堂之上,氣氛莊嚴肅穆。成王端坐於王座之上,目光緩緩掃過群臣,開口道:“諸位愛卿,朕自登基以來,日夜思索如何使我大周昌盛,子民安樂。今朕欲效仿先王,廣施仁德,然具體之策,還需眾卿共議。”
話音剛落,周公旦出列,他身姿挺拔,面容莊重,眼神中透著智慧與忠誠。“陛下,臣以為,當修文治,明禮儀,重賢才。如《烈文》所云:‘烈文闢公,錫茲祉福。惠我無疆,子孫保之。’陛下應厚待諸侯,使其感恩戴德,共輔王室;同時,招賢納士,任人唯賢,為國家注入新鮮血液。”
成王微微點頭,“周公之言,甚合朕意。然諸侯眾多,習性各異,如何使其皆能忠心於周,實乃難題。”
這時,召公奭也上前一步,“陛下,可定期召集諸侯朝覲,於朝會上重申君臣之禮,宣揚大周仁德。對忠心耿耿、政績卓著之諸侯,予以賞賜,如土地、財寶、爵位等;對心懷不軌者,則以威懾,使其不敢妄動。”
“善。”成王讚許道,“那招賢之事,又當如何?”
太公望姜子牙捋了捋鬍鬚,緩緩說道:“陛下,老臣以為,可於各地張貼榜文,廣而告之。不論出身貴賤,但凡有真才實學,皆可來鎬京應試。朝廷設不同科目考核,量才而用。”
“如此甚好。”成王當即下令,“便依眾卿所言,速速籌備。”
在諸侯政策推行後,各地諸侯紛紛響應。晉國之侯,乃賢明之人,他積極治理封地,輕徭薄賦,發展農桑,使得晉地百姓豐衣足食。聽聞成王之令,他親自挑選晉地的特產,如精美的玉器、上等的絲綢以及健壯的駿馬,率領一眾臣子,浩浩蕩蕩地前往鎬京朝覲。
朝覲之日,鎬京王宮張燈結綵,熱鬧非凡。晉侯身著華麗服飾,步入王宮大殿,恭敬地向成王行禮,“陛下聖明,臣自當竭盡全力,為大周之繁榮貢獻力量。今特獻上微薄之禮,聊表心意。”
成王見狀,面露微笑,“晉侯忠心,朕心甚慰。晉地在卿治理下,百姓安樂,實乃諸侯楷模。朕賜你美酒百壇,良弓十把,望你繼續勤勉。”
其他諸侯見晉侯受賞,皆心生羨慕,暗自決定回去後要用心治理封地。
而在招賢榜文張貼後,天下賢才雲集鎬京。有一青年才俊名叫子淵,出身貧寒,然勤奮好學,精通兵法與治國之策。他來到鎬京,參加應試。
在考場上,子淵面對考官的提問,應答如流。他對軍事戰略的見解獨到,對民生治理的方案切實可行。考官們對他大為讚賞,將其推薦給成王。
成王親自召見子淵,“聽聞你才學出眾,對治國安邦有諸多見解,不妨說來聽聽。”
子淵鎮定自若,侃侃而談:“陛下,國之強盛,在於農桑興旺、軍事強大、民心所向。應興修水利,開墾荒地,提高糧食產量;訓練精銳之師,加強邊防;推行仁政,使百姓安居樂業,如此,則大周可長治久安。”
成王聽後,龍顏大悅,“子淵真乃大才。朕封你為諫議大夫,隨侍朕之左右,為朕出謀劃策。”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諸侯的忠心輔佐與賢才的智謀貢獻下,西周國力日益強盛。農業上,各地豐收不斷,糧倉充實;商業上,貿易繁榮,集市上貨品琳琅滿目;文化上,禮儀盛行,學府林立,學子們誦讀經典,傳承文明。
然而,就在國家一片繁榮之際,南方的楚地卻傳來一些不安的訊息。楚地部落眾多,風俗獨特,雖名義上歸附西周,但時有摩擦。
成王得知後,決定派遣子淵前往楚地,安撫民心,傳播周文化。子淵領命,帶著一隊隨從,踏上了南下之路。
楚地,山川秀美但民風彪悍。子淵來到楚地後,並沒有強行推行周制,而是深入民間,瞭解當地風俗文化。他發現楚地百姓擅長歌舞,對神靈極為敬畏。
於是,子淵組織當地百姓,將周文化與楚地文化相結合。他編排了一些反映周王仁德、禮儀的歌舞節目,在祭祀活動中表演。同時,他還幫助楚地修建學堂,聘請先生,教授周文化知識與農耕技術。
起初,楚地百姓對這些新鮮事物有所牴觸,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逐漸感受到了周文化的魅力與好處。楚地的部落首領們也對子淵的到來表示歡迎,與他商討楚地與西周的合作發展事宜。
“子淵大人,您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