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朝堂之上,氣氛凝重而肅穆。周宣王姬靜端坐在王座之上,面色冷峻,目光中透著威嚴與決然。近日,南方徐國蠢蠢欲動,其國君徐偃王自恃兵強馬壯,妄圖脫離西周的統治,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還暗中勾結周邊的一些小邦國,對西周的南疆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眾卿家,徐國叛亂,南疆不安,此乃對我大周威嚴的公然挑釁。朕決定親率大軍,征伐徐國,以正國法,保我疆土。諸卿以為如何?”宣王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在大殿中迴盪,猶如洪鐘鳴響,彰顯著天子的決心。
太師尹吉甫率先出列,他雖已年邁,但身姿依然挺拔,眼神中閃爍著智慧與忠誠的光芒。“陛下聖明,徐國叛亂,實乃大逆不道。陛下親征,必能鼓舞士氣,使王師所向披靡。臣願隨陛下出徵,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其他大臣也紛紛附和,表示支援宣王的決定。於是,宣王即刻下令,召集大軍,籌備糧草物資,準備南征。
在鎬京的校場上,軍旗飄揚,鑼鼓喧天。周宣王身著華麗的戰甲,頭戴金冠,手持寶劍,騎在一匹高大的白馬上,威風凜凜,宛如戰神降臨人間。他身後,是排列整齊、士氣高昂的大軍。士兵們身著堅固的鎧甲,手持鋒利的兵器,眼神中充滿了對戰鬥的渴望和對勝利的信心。
“將士們,今日我們出征,為的是大周的榮耀,為的是百姓的安寧。徐國叛軍,逆天而行,我們要用手中的武器,讓他們知道,冒犯大周的下場!”宣王拔劍高呼,聲音響徹雲霄,激發起了將士們的鬥志。
大軍浩浩蕩蕩地向南進發,一路上,塵土飛揚,車輪滾滾。當行至淮河岸邊時,眼前的景象讓眾人不禁為之驚歎。淮河寬闊無垠,江水滔滔,奔騰不息,如一條巨龍橫臥在大地之上。江面上,波濤洶湧,白浪滔天,給渡河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宣王皺起眉頭,轉身對尹吉甫說道:“太師,此淮河天險,該如何渡過?”
尹吉甫沉思片刻,說道:“陛下,臣以為可先派遣工兵搭建浮橋,同時讓士兵們準備木筏,以備不時之需。待浮橋搭建完成,大軍便可迅速渡河。”
宣王點頭稱是,立刻下令照辦。工兵們迅速行動起來,他們砍伐樹木,搬運石料,日夜奮戰。在他們的努力下,一座堅固的浮橋逐漸在淮河上搭建起來。
然而,徐國叛軍似乎察覺到了周軍的意圖。就在浮橋即將搭建完成之時,他們派出了一支精銳的水軍,順流而下,企圖破壞浮橋,阻止周軍渡河。
周軍先鋒部隊發現敵軍後,立刻吹響了號角,向主力部隊報警。宣王得知訊息後,親自來到江邊指揮戰鬥。他命令弓箭手在岸邊列陣,向敵軍水軍射擊。一時間,箭如雨下,落入江中的箭矢如同一朵朵盛開的水花。
敵軍水軍雖勇猛,但在周軍的猛烈攻擊下,也難以抵擋。許多敵船被射中,士兵們紛紛落水。然而,他們仍拼死抵抗,試圖靠近浮橋。
在這危急時刻,尹吉甫挺身而出。他率領一支突擊隊,乘坐木筏,衝向敵軍水軍。尹吉甫站在木筏前端,手持長戟,威風凜凜。他大喝一聲,長戟一揮,便將靠近的敵船士兵挑落水中。突擊隊計程車兵們也個個奮勇殺敵,與敵軍展開了近身搏鬥。
在尹吉甫的帶領下,周軍突擊隊成功擊退了敵軍水軍,保護了浮橋的安全。隨後,周軍主力部隊迅速透過浮橋,渡過了淮河。
進入徐國境內後,周軍繼續向南推進。徐國的土地上,山川秀麗,但此時卻瀰漫著戰爭的硝煙。周軍所到之處,徐國百姓紛紛躲避,村莊裡一片寂靜。
宣王深知,要想徹底平定徐國叛亂,不僅要依靠武力,還需贏得民心。於是,他下令軍隊不得騷擾百姓,對投降的徐國人給予寬大處理。
“朕此次出征,是為了討伐徐國的叛軍,而非無辜百姓。只要你們放下武器,歸順大周,朕保你們平安無事。”宣王的旨意傳遍了徐國的每一個角落,一些原本對周軍心存恐懼的百姓,開始逐漸放下心中的戒備。
然而,徐偃王並不甘心失敗。他集結了國內的主力部隊,在一座名為衡山的地方設下了重重防線,企圖憑藉地利與周軍決一死戰。
衡山山勢險峻,易守難攻。徐國叛軍在山上修築了大量的工事,佈置了密密麻麻的陷阱和暗器。他們居高臨下,等待著周軍的到來。
周軍行至衡山腳下,望著眼前的險峻山勢,將士們並沒有絲毫退縮之意。宣王召開軍事會議,與眾將領商討破敵之策。
尹吉甫建議道:“陛下,此山雖險,但並非不可攻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