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至官邸,踩王獻烏紗帽於腳下,狀告他,“當朝參知不為人事也,該懲退其位,另請賢取而代之。”
&esp;&esp;但王獻始終不曾為自己辯解過隻言片語。
&esp;&esp;他止住硝煙戰火,一腔孤勇地入關換回玉璽,爭奪了兩冬的萬噸食糧,使得民眾果腹不再挨餓受凍,本是一樁軼談。
&esp;&esp;但回來後,因為那秘而不發的盟書被朝廷內奸惡意散播,致使他在建昌受著白眼、替鄭黨揹著黑鍋,每每上朝告完了事,寂寥孤身地下朝出宮。
&esp;&esp;連帶邵軍整個都聲名被累,邵梵也未能得一次應得的洗塵之宴。
&esp;&esp;一直將這些看在眼裡的趙晟,及趙晟身邊的皇黨,還有朝廷中其他知情的純臣和清官,都對王獻越發同情起來,對鄭慎帶頭的鄭黨這種小人之風,則唾棄日重。
&esp;&esp;一場由王獻名譽引發的朝廷對決,對鄭慎功高蓋主的聲討,已經蓄勢待發。
&esp;&esp;只求尋一個契機,找到一絲微弱的縫隙。
&esp;&esp;而王獻拿出的導火索,便是趙晟所重視的,遠地來的子丹求親使團。
&esp;&esp;
&esp;&esp;端午休沐最後一日,宮中布了外臣宮宴,也請宇文平敬和王獻來參加,囑咐他們要帶上邵梵。
&esp;&esp;端午,既為紀念屈原,宴席佈置在水榭再合適不過,宮河中放了兩艘紅龍舟,舞女穿梭龍舟中舞袖彈琴,眾臣剝角黍吟長詩。
&esp;&esp;場面甚為和樂。
&esp;&esp;趙晟拷問完他身旁的太子屈原的《詩經》,便與王獻、錢檀山談起使團招待之事,一同聽席的還有禮部尚書,鴻臚寺卿,自然也少不了鄭慎跟鄭思言。
&esp;&esp;他硬要來,趙晟也不能不讓他來,雖然不高興,但不好說什麼。
&esp;&esp;邵梵暫不提,這錢檀山與王獻合夥起兵不發,趙晟沒有實權不能罷官,但也確實生著氣,想要多晾一晾他們,可眼下接見外族這件事,趙晟在封地的皇黨又沒經驗,鄭黨他本來就不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