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是一個四川方言動詞,主要詞義有:
一、許可
例句:只興你一個人進入,他們就在外頭等倒起。
二、有……的規矩或講究
正月初一:興到廟裡上香祈福;興拜新年。
正月初二,興祭財神、回孃家、走人戶等。
大年初二,我國多數地方都有祭財神的習俗。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而大的商鋪在祭財神時,還會擺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希望財神能保佑我們在新的一年裡,財源滾滾。
大年初二又叫“迎婿日”或者“姑爺節”,在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孃家拜年,同時還在準備禮品,送給親戚,從而表達了姑娘對親人的思念。而回孃家時,帶的酒和水果,一定要是雙數,因為年紀大的人都認為“好事成雙”。
大年初二,也是四川人開始走人戶的日子。親朋好友互相串門走動,互相祝福新年,一起在吃吃喝喝中達到親情友情的交流。小孩們則可以得到主人家的新年紅包,開啟快樂童年模式。
正月初四,興迎接灶王爺。
按照民間傳說,初四灶王爺要清點人口,所以人人都要在家不出門,點燃鞭炮,焚香敬果迎接灶王爺的到來。
正月初五,興迎財神。
初五作為財神的誕辰,很多商家會選擇在這一天開業,人們在這一天迎接財神到家,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財運亨通。
初五又稱“破五”,是說過了初五,初一以來的所有禁忌都可被打破,不再遵守了。
正月十三,興點灶燈。
中國風俗,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到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的說法。
“上燈圓子下燈面”,正月十三上燈日要吃圓子。
正月十五,興看花燈,吃元宵。
“一年明月打頭圓”,古稱“上元節”,這一天大家吃過湯圓,都出來看花燈,猜燈謎,盡情享受新年的滋味。
正月十六,興遊百病。廣漢演化出拉保保的民俗節日。
【不興】,作為動詞,是“興”的反義詞。
一、不許
例句:清平世界,不興這麼誣害人!
二、不講究
例句:過去請客吃飯,規矩多得很。比如吃魚,如果是整條魚,魚頭要對著德高望重的長輩;長輩不動筷,晚輩就不能動等等,如今不興這些規矩了。大家隨便吃。
三、忌諱
正月不興剪頭髮
正月裡不能剪頭髮,其實“正月剪頭死舅舅”是一種誤傳,本來應該是“思舊”。源自於明末清初人們懷念舊朝,以不剃頭表示思念舊朝。
初一,不興動掃帚
初一當天不要動掃帚,動掃帚會把新一年的福氣掃出去。初一是拜年串門的日子,大家都喜氣洋洋的,在這個時候動掃帚掃地,也有一種把客人往外趕的感覺,所以最好不要。
初一,不興借錢
過年期間別向別人借錢,也別催債,新年開始就被金錢糾纏,一年都會過得不順心。過年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好心情,新年有好心情,新的一年才有幹勁。
正月初二,不興洗衣、倒垃圾。
大年初一、二忌洗衣,傳說這兩天是水神生日,因此忌洗衣。
大年初二祭財神,因此不要倒汙水、垃圾、掃地,否則容易把家中的財運掃走。
初四,不興出門
傳統習俗認為,初四是灶王爺來人間的日子,所以這一天要迎接閻王爺不能出門。
初九,不興曬衣
初九這一天是“天公日”,就是玉皇大帝的生日,這一天不能曬被子。
過年的習俗和禁忌其實都是一種文化,雖然很多在當代人看來是一種迷信,但它更像是一種過年的標誌,好像有了它就有了年味。
不興,也作為副詞,就是“不”的意思。
《四川方言詞典》中收錄了【不興】一詞,但是隻說了副詞的意思,沒有講前文字人所寫的意思,非常不全面。本文算是對該詞條一個詳盡的補充。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