捊,是一個四川方言口語常用動詞。
在普通話中,捊發音1pou,表聚集;2pou,用手捧,同“抔”;3fu,表示擊打。
《康熙字典》中,捊字有幾個不同的唇音,發音如下:
《集韻》《正韻》蒲侯切,??音裒。即今pou音
《集韻》蒲交切,??音庖。即今pao音
又《集韻》房尤切,音浮。fou音,今轉fu音。
浮字至今一些方言還保留fou的發音,任賢齊的那首歌《傷心太平洋》:“浮浮沉沉往事浮上來”,不少人把“浮”唱成fou音。
四川方言中,常用動詞“捊”發音:páo,音同“庖/袍”,遺存的是“捊”字其中一個古音。
幾個“孚”做部首,四川方言裡面音發pao的常見字:捊、浮、脬
捊,就是本文所講的動詞。
浮,不少四川方言口語仍把“浮”fu說páo,例如廣漢方言:“浮浮魚ㄦ”páo pāo yu ;“浮fu起來”說“浮páo起來”;魚浮在水面說“魚浮páo面”等。古無輕唇音,f聲母出現時間較晚。浮發音páo,這個音很存古了。
脬,尿脬sui/?iào pāo,膀胱的俗稱。
四川方言中,捊字的主要詞義:
一、用手足或工具把東西收攏或撥拉到某個地方。
《說文·手部》:“捊,引取也。從手,孚聲,抱,捊或從包。”段玉裁注:“古時孚聲、包聲同在三部。”
《玉篇·手部》:“捊,《說文》曰:‘引聚也’,《詩》曰:‘原隰捊矣’捊,聚也。”
《禮記·禮運》:“人情以為田。”鄭玄注:“田,人所捊治也。”孔穎達疏:“捊, 謂以手捊聚。”
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昭人謂以手捊聚之為捊,音如庖。《說文》: ‘捊,引取也。’ 即此義。”
《白馬寶卷》:杜氏打了幾鞭,那馬只是捊蹄直立,連聲高嘶。
例句:(筆者舉的例子,可以用四川話來讀哦)
1、桌子上的花生曬乾了,把它捊攏捊攏,裝起來,收進屋去擱起。(收攏)
2、小孩把瓜子倒得一桌子都是,他把它捊到桌子邊邊上。(扒拉到旁邊)
3、他氣疼ㄦ了,伸手把桌子上的東西下(下音“hà”,全部)捊到地上去了。(此處,一些地方如廣漢話,“捊”也說“戽”,音“富”,因動作同手戽水相似)
4、四川話把碗裡食物扒拉進嘴裡,說“捊” 。
(小娃娃吃飯,大人在旁邊囉嗦):你過捊嘛,不要在那兒一顆顆數!或者:光曉得搛菜,你還是多捊幾口飯嘛!(扒拉)
5、去把秧田缺缺捊開,放點秧水。
“捊”字的這個義項,平時生活中用的多,所以例子很多,不勝列舉。
古時,“捊”還通假為跑,(動物)扒拉義。
五代·杜光庭《錄異記》卷二:“行及道中,所乘之馬跑地不進。”
南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四: “昔患於乏水,適有虎跑足湧泉,觱沸徐清,挹酌無竭,因號虎跑泉,而庵以此得名。”
過去我以為虎跑泉是老虎跑動經過的泉水,如今看來居然是老虎扒拉出來的泉水?
上述兩例,今四川方言動物的扒拉,用“刨”páo字,和人的扒拉“捊”已經區分開來。“虎跑泉”從字義上說,當為“虎刨泉”而不是“虎捊泉”。
如今不少人容易把“捊”誤用為“刨”páo,要注意和“刨”字的區別。
刨主要是挖掘的意思,如“刨坑”、“刨土”、地裡“刨花生”;或指動物的扒拉動作,如川話俗語“狗刨騷”。
人的扒拉動作,用“捊”。
四川人說“狗刨騷”的游泳姿勢,指雙手向後捊,雙腳不停打水的爬泳姿勢了,這屬於固定俗語借用。
二、由扒拉義,引申為推〈掀、撨、揎〉。如把人或物推〈掀、撨、揎〉到旁邊。
例句:
1、他把小李從門邊捊開,走了出去。
2、他把門簾輕輕捊開,走了出去。
三、由扒拉義,引申為捋:1用手指順著抹過去。2梳理;整理。
例句:
1、他心裡發慌,用手捊了兩下頭髮,強作冷靜。(抹)
2、你那頭髮那麼亂,你還是捊整一下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