撓癢癢,大概是熟識的小孩和年輕人之間,全國各地都流行的一個遊戲。
四川話一般不說“撓癢癢”,通常說“há咕嘰”、“há咕啾”或“há嘰咕”。這個動作一般專指撓人腋下使人發癢併發笑,不用於指“撓腳板心”,腳板心川渝方言說“摳”。
這個há字咋寫?
《四川方言詞典》用的是“哈”字,應該算是間接的借音和借義。音是ha,但是普通話中,“哈”有1、3、4聲,唯獨沒有陽平二聲。義,可以借被撓癢癢者哈哈哈的笑聲,其實也比較勉強。
整個的“撓癢癢”,《四川方言詞典》收錄的是【哈臍溝兒】,也不準確。臍,普通話音qi,四川話確實也說臍(ji),比如“肚臍ji兒”,但“臍”和腋下扯不上關係的,也只能算是借音。重慶市區是這個說法。
個人理解,癢癢在四川方言中的表達,其實應該是個擬音詞,而不是用漢字來具體指人的身體部位。
據筆者的瞭解,癢癢在四川話有“咕嘰”、“咕啾(糾)”或“嘰咕”等多個近音的擬聲表達詞。
例如一些人特別怕被“há咕嘰”,怕到什麼程度呢?如果本來在做這個遊戲,搳咕嘰的人口裡唸叨著“há……咕嘰咕嘰……”,手才伸出來,還沒挨著他,他就已經扭動著身體笑著一團了。
所以,《四川方言詞典》寫的“臍溝兒”是不準確的。至於加了“兒”字,說明一些地方會說成兒化音。
據筆者考證,撓癢癢在四川方言中的動詞há,本字寫法是“搳”字。
今天就來認識一下“搳”字。
搳在川渝方言有兩個音,對應不同的字義,都是川渝地區常用的音和義!!在其他一些方言也見同樣的音和義。
一、搳há
這個就是四川話“撓癢癢”的há。
音:《唐韻》胡秸切;《集韻》下瞎切,音轄。我們知道,部分漢字的聲母由gkh顎化為jqx。下、轄、瞎都是如此。故“搳”字古漢語發音差不多就有há音了。
義:《說文》擖也。《博雅》搔也。
劉鈞傑《同源字典再補》:刮 擖 搳 撅;這些字的搔刮義同源。
搔:用指甲或他物輕輕地抓撓。
搳咕嘰,由抓撓癢處,演變為撓癢癢,即故意撓人癢處讓人發笑的一種遊戲玩笑了。
綜上,普通話的“撓癢癢”,四川話說“搳咕嘰”、“搳咕啾”或“搳嘰咕”等,有些地方會說兒化音。
二、搳huá
現手機的拼音輸入法一般只有這個音可以輸出搳字。
音:huá與há只是多了一個介母,屬於語音正常變化。但huá音卻多出了另外一個字義。
義:[搳拳],也作“豁拳”、“划拳”, 即猜拳,酒令的一種。
飲酒時的一種博戲 兩人同時喊數並伸出手指,以所喊數目與雙方指出之拳指相等者為勝,敗者罰飲。
這是川渝地區過去喝酒時常見的節目,如今,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擔心聲音太大影響別人,已經逐步少見了。
文學作品中[搳拳]的使用例子:
《紅樓夢》:沁香等道:“我們都不會,倒不如搳拳吧。”
《家》:老太爺的這種不尋常的高興給這張桌子上帶來一點生氣,於是克安和克定、王氏和陳姨太先後搳起拳來,大口地喝著酒,筷子也動得勤了。
發掘方言,保護方言,讓我們為方言文化的傳承做點小小努力。你的點贊、轉發、在看,也是一種努力。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