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地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豐富多樣,是世界上方言和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普通話、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多樣化的燦爛民俗文化。
方言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一些漢語文字,在不少方言裡,還有著不同於普通話中的詞義。
作為一個川西壩子土生土長的的四川人,今天說說“壩”字。
“壩”,普通話音bà,本義指我國西南地區對平原地區的稱謂。今在普通話中的釋義:1山間的小平地。2沙灘;沙洲。3攔水的建築物(如三峽大壩)。4江河險處鞏固堤防的建築物(如硬化的河堤)。
四川方言中,除了普通話的詞義,“壩”使用最廣泛的還是來自上古時期的本義:平地。這個平地,是廣義的概念,大到一個平原,小至幾個平米的小院壩,而不僅是普通話中單指山間的小平地。
《玉篇·土部》: “蜀人謂平川曰壩。”
《廣韻·禡韻》: “壩,蜀人謂平川為壩。”
明·李實《蜀語》: “平原曰壩○壩,從貝,音霸。與從具不同,從具,水堤也。”可以看出在明代,指平原和水堤,是兩個形近字。
清光緒二十六年《墊江縣誌》卷一《輿地志·風俗》: “平原曰壩。”
張慎儀 《蜀方言》捲上: “地平而寬曰壩。”
民國二十四年《雲陽縣志》卷 十四《禮俗下·方言上》: “平原謂之壩。”
也疊音為“壩壩”。
清ada grar《西蜀方言》: “壩壩頭的生意。” 指在露天平地無鋪面的經營。
民國十五年《南川縣誌》卷六《土音土語》: “下地寬平曰壩壩。”
民國二十三年《樂山縣誌》卷三《方輿志·方言》: “地之寬平者曰壩壩。”
又加詞尾“子”作“壩子”。
清·阮福: “滇人呼嶺路皆曰坡,凡平土皆呼曰壩子。”
《明清檔案》: “小的家貯谷的倉是在住房左邊空壩子裡,那雞鴨就關在倉旁側邊,沒有圍牆,也沒有大門的。”
清 ada grar《西蜀方言》: “坦平的壩子。”
徐珂《清稗類鈔·地理類·壩子》: “滇人稱平原為壩子。”今成都平原過去民間通稱川西壩子。
筆者說“壩”(壩壩/壩子)
四川方言中,不管大小,只要是一塊開闊、平坦的空地,都可以說是“壩”。
大到整個成都平原,稱為川西壩子;小到庭院的幾平米的小院壩。
正常來說院壩一般不止幾平米,但有些家庭的院壩分為前後院壩,通常前院壩大,後院壩小,幾平米十來平米也很正常。
過去川西壩子農村,多戶人家建在一起的院子,共用的面積較大的院壩一般則稱大院壩。
平原上大片的莊稼田地,叫田壩。“娃兒,你老漢兒還在田壩頭做活路,喊他回來吃飯了。” 成都的黃田壩,現在已經成了市區的街道,還保留著田壩的地名。
硬化過的主要用於曬晾糧食等的壩子,叫曬壩。過去一般愛把硬化平地說成“打三合土”,不管是說的如今建築學上稱謂的三合土,還是混凝土,都這樣說。
靠近河邊的河灘地,叫河壩。比如廣漢三水易家河壩鄉村旅遊區,位於廣漢市三水鎮友誼村,是國家aaaa級景區。川西平原的村民過去愛用河壩附近主要的村民姓氏為河壩命名:如易家河壩、江家河壩、譚家河壩等。
沒有地方遮陽擋雨的空地,叫露天壩。“這麼大的太陽,你還杵倒露天壩頭曬油啊?”
不僅是平原地區,山區、丘陵地區有點平地也愛用“壩”字命名,這個符合普通話“山間的小平地”的說法。
例如川北廣元市,就有上西壩、下西壩、元壩、竹園壩等,而“竹園壩”“菜園壩”之類似名稱遍佈雲貴川渝乃至周邊西南官話區。
類似的南充市,地名有 “飛機壩” (在南充嘉陵區火花鎮,因為有火花機場而得名)、“牛肚壩” (在南充高坪區青居鎮,因為像牛肚子的形狀而得名)、“白土壩” (在南充順慶區華風,因為許多黃土在雨後變成白色泥土而得名)、“中壩” (在嘉陵江中,因為在江水之中而得名) 等。
再如成都“華西壩”、重慶“沙坪壩”、江油 “中壩”等。
百度地圖隨便一搜,川渝地區含有“壩”字為地名的結果就有幾百條,不排除個別是“水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