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地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豐富多樣,是世界上方言和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普通話、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多樣化的燦爛民俗文化。
不少普通話詞彙,方言中多有其他的表達。比如普通話的“哄騙”,四川方言最愛用的是“豁”,其次是“哄”,都是單音動詞形式。有時也同義連用,如“豁人哄人,這傢伙不是個好人”。
“豁”其實不是本字,但由於“兒豁”等詞在川渝地區的廣泛使用傳播,以訛為訛,如今普通四川老百姓基本都使用“豁”字了。
據語言學專家教授們考證,“豁”的本字,當為“和”字。
四川方言這個“和”字,音ho,不是連詞,而是動詞,釋義為哄騙,常與 “騙”或者 “哄” 同義連用。
“和”這個詞據考證來自佛典,元·魏慧覺·譯 《賢愚經》: “彼國佇弱,獨霸山河,今當遣使,和索一河。”
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認為“和”的“哄騙”義,“應是從應和的意義引申而來的,因為騙人必須迎合所騙者的意旨”。據此,則《說文·口部》“和,相應也”,是其源頭。
故今甘肅不少地區,“和”字也有哄騙義,但用法和四川方言有所不同。如涼州方言謂欺騙、哄騙、矇騙為啜和。啜字本身也有哄騙義,如啜哄、啜賺,“啜和”為同義連用。
涼州賢孝《柳笆記》:小兩口子抬上柳笆起了身,啜和著把老漢連山裡送。又《鞭杆記》: 齊飛卿竅法大,使一計把劉鬍子啜和下。(例句引自《涼州方言詞彙考釋》)
“和”作“哄騙”解在文獻典籍中的使用例句摘錄:
南朝梁代寶唱法師編撰《經律異相》 卷六:“諸王共議,遜言和求。”
唐·四川籍詩人陳子昂 《感遇詩》三十八首之十二:“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招搖青桂樹,幽蠹亦成科。”
唐·王梵志 《與生市郭兒》: “山障貴物來,巧語能相和。”
《敦煌變文集四·降魔變文》:“瞿曇幻術難為比,美語甜舌和斷人。”《敦煌變文集》,是唐代敦煌變文作品的總集。
《南史·梁武帝紀》: “青州刺史桓和紿東昏出戰,因降。先是,俗語謂密相欺變者為和欺,於是蟲兒、法珍等曰: ‘今日敗於桓和,可謂和欺矣。’” “和欺”同義連文。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 “黑閣落甜話兒將人和,請將來著人不快活。”謂以甜言蜜語哄騙人上當。
文獻中又多見“和哄”,同義連文,今四川話口語中則說成“和和哄哄”,如“你一天不老實,就曉得和和哄哄的!”
王季思注:“和,哄騙也。”王起(1906—1996年), 字季思,浙江永嘉人,生於南戲的發源地溫州,戲曲史論家、文學史家。
元·佚名 《來生債》第一折: “我那裡是快活,你省的古墓裡搖鈴,則是和哄那死屍哩。”
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十出《鬧殤》:甚春歸無端廝和哄,霧和煙兩不玲瓏。算來人命關天重,會消詳、直恁匆匆!
川籍作家車輻先生的方言小說《錦城舊事》中也寫到:“和人哄人,煙桿兒腦殼燙人。”
今四川方言口語中,表達“哄騙”之義,仍多用單音動詞“和(豁)”或“哄”。
“兒豁”一詞,筆者理解,實際應該是“哪個兒豁你嘛”的省語。
筆者長期生活在川西壩子北邊的廣漢縣。小時候,主要用“和(豁)”字表示哄騙,有時候為了讓別人相信自己的話,就會賭咒發誓:“哪個兒豁你嘛!”
本地大人們罵小孩說謊話的標準語:“你這個 ??e?? )?的死娃娃,一天就曉得豁娘豁老子!”
常見對話。
甲:“你沒有咧liá白嘛?”
乙:“兒豁嘛!”“豁你爪子嘛?”
“兒豁”的其他同義語:豁你咬球、豁你咬錘子……“咬”字,廣漢話通常發音?iáo,同“鳥”音。
四川方言歇後語:墳園頭栽芭茅--豁鬼。“豁ho”為“蠚ho”同音借用。芭茅葉邊比較鋒利,容易被蟄到。四川方言謂“蟄”為“蠚”,八角丁易蟄人,土話也叫“蠚辣子”。
單音動詞“哄”單用的話,筆者記得有變音hun,“哄hun你?球”、“兒哄hun”等,非廣漢本地話,是聽到四川其他一些地區的朋友如此表達。
附:還有個【